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十三册,除导论和附录(两篇文章)外,由“孔子:从学者到偶像”“孔子与儒教的历史命运”“孔子与儒教的现代命运”三个专题内容组成。如作者所言:“儒学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泥古不化,或者是一味地要复古更化;既要坚持独立思考,又能开放包容,乃至在与思想和文化的他者进行良性互动和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而不能曲学阿世,或者是日益变得狭隘自负。”这或就是作者以“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为题,论述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初衷所在。
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九册,除“导言”“结语”和附录(两篇文章)外,由“历史上的王道”“修德与讲学:孔子君子之学的真谛”“政由谁出?政治何为?”“为夫子一辩”四个专题内容组成。在“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中,这是对孔子政治哲学的专题性研究。
本书稿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五册,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为儒家政治文化研究,又分“理论基础”和“问题研究”两部分,共6篇专题文章;下篇为儒家政治文化研究相关论文与评论文章,共6篇专题文章。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显示,由某位伟大的精神导师所自觉创设、倡导的一种信仰思想体系,一旦与某一民族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境遇实现了充分地整合,便会在这一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一种特殊重要的角色,从而构造出这一民族的独特的最富魅力的文化异彩。基于此,本书稿系统地论述先秦儒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主题,并在社会系统之合法的结构性因素的意义上重新检讨儒学的意识形态本质,而不仅仅是给它一个阶级的定性;其后,对儒学与政治在战国秦汉之际分化与整合的关系模式及现实政治文化的演进变化问题,进行历时性、动态性的具体考察,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批判,并尝试性地讨论和展望儒学的未来命运及中国文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