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拼音shěn chén
注音ㄕㄣˇ ㄔㄣˊ
部首氵部
总笔画7画 结构左右
笔顺丶丶一丶フノフ统一码6C88

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52 2018年 52 2014年 51
2013年 49 2007年 50 2006年 49
1995年 45 1987年 37 1982年 28
明朝 18 元朝 60 宋朝 54
北宋 14        

起源

沈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姒姓、嬴姓。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二、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门沈氏。

三、出自姒姓: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

四、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五、源于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记载,少昊金天氏的裔孙中有台骀氏(台胎氏),台骀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国。古沈国于夏、商时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活动。到西周初期,古沈国之地被初建的晋国霸占,第二任晋国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国,其台骀氏遗族即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汾阳沈氏。

六、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沈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氏,后融入蒙古族,以姓为氏,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再引为姓氏者,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沈氏;蒙古族森吉德氏,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大草原地区,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多冠汉姓为沈氏。

七、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世居黑龙江,晚清时多冠汉姓为沈氏、杜氏、单氏等;满族颜济哩氏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扶余)等地。晚清后多冠汉姓为沈氏、阎氏、杨氏、韩氏等;满族申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多冠汉姓为沈氏、申氏。

八、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康熙年间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晚清时族人后裔一致取汉字“沈”为姓氏,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

九、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近600年期间,沈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区别,向北、中、南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苏浙皖、闽台、山东东南部、河南东南角、湖北东部、江西大部、广东东部、云贵大部、广西西北部、黑吉东段、内蒙古东北,沈姓占当地人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66.3%的沈姓人群。在粤桂大部、湖南、江西西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湖北中部、重庆南部、河南东部、山东中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辽宁东部、黑吉中西段、内蒙古东部,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6%一o.3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20.3%以上的沈姓人群。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着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其他堂号: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韵堂、敦睦堂、追远堂、聿怀堂、渊源堂、诵芳堂、余庆堂、世德堂、师俭堂、务本堂、有余堂、友善草堂。

 

一、shě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固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汉、满、鲜、回、瑶、撒拉、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灭之。其地,——杜预云:“汝南平舆县沈亭(按:平舆故蔡州汝阳县东北)——沈,国也。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沈姓出吴兴。本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以国为氏。与郑樵所注不同。或据《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沈,成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成,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戊子仲达,奔楚,隐於零山,为楚司马,生诸梁。’据《春秋释例》:沈,国。今言‘食采’,则邑耳。又,《释例》所记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不知《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也’,‘嘉字惟良’,此非正书之言,不足取也。”

3、郑樵又注:“楚庄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后以邑为氏。”(按:《姓氏词典》引作“公子贞封于沈,故为沈氏。”)《姓氏考略》亦注:“楚有沈尹戌(按:《唐表》引作‘尹戊’)、沈诸梁(按:《唐表》以其为姬姓之后。)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

4、《姓氏考略》引《左传》“沈姒蓐黄”(注)云:“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金天氏即古帝少昊,相传台骀即其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为汾水之神。

5、清代高丽族亦有沈姓,世居得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一音chén,亦姓。三国时吴有沈友,曾注《孙子兵法》;宋代有沈括,科学家;明代有沈周;清代有沈德潜;当代有沈雁冰。

 

二、chén

罕见姓氏。今多写作“沉”。《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直深切。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姓氏词典》据《姓苑》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实沈之后。实沈,相传高辛氏之子。”

 

三、

沈姓起源:见《姓苑》。相传为帝喾(即高辛氏)之子实沈之后。

郡望:泰山。

 

四、

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两省多此姓,均占本省汉族人口1%以上。两省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37%。

沈姓起源:

1、相传少皞金天氏(即少昊)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在汝南平舆沈亭(故治在今安徽阜阳西北120里之沈丘集)。此为夏禹支庶所封地。后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封于沈,春秋时灭于蔡,沈子逞奔楚,遂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3、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故颍州沈丘(故城在今河南沈丘东南30里)。

4、明清时云南广南府富州(故治在今云南富宁东之皈朝)知州、开化府维摩乡(在今砚山境)土舍均为沈氏,系壮族。

5、清满洲人姓,世居辽东、沈阳等地。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族姓。

7、彝族阿牛氏汉姓为沈。

8、台湾土著、瑶、锡伯、彝、蒙古、土家、回、撒拉、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沈姓名人:

沈尹戍,春秋时楚庄王之孙,为楚左司马。

郡望:吴兴。

变化:五代时闽主王审知据闽时,闽中沈姓之人避嫌名(审、沈同音)改姓尤氏。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井来,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采用汉姓沈。

历史名人

沈姓古代名人

沈戎东汉(?—58),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

沈莹著《临海水土志》,详述夷州。

沈君谅唐朝,唐朝,湖州武康县,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沈千运唐朝(713—756),原籍浙江吴兴,盛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

沈阿翘原是吴元济家中艺伎,善跳《何满子》

沈约南北朝 441~513,南北朝梁,吴兴武康,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首创“四声”之说。

沈括北宋 1031-1095,北宋,杭州钱塘,科学家、改革家。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沈周明朝,明代,江苏苏州,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石田集》,《石田杂记》等。

沈和杭州,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

沈仕明朝 1488-1565,明代,浙江仁和,散曲家、画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

沈璟明朝,明代,吴江,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官至光禄寺丞等职。

沈德符明朝,明朝,浙江秀水,文学家,撰有《万历野获编》等。

沈铨1682—1760,湖州德清县,创“南苹派”写生画,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

沈法兴隋末唐初,隋末唐初,湖州武康,出身于江南世家,任吴兴郡守。

沈庆之南朝,南朝·宋,吴兴武康,将领、太尉,封始兴郡公。

沈亚之唐朝,唐代,吴兴,文学家,善文辞,且能诗,有,《沈下贤集》等传世。

沈佺期唐朝,唐代,河南省内黄,擅长七言诗,与宋之问并称“沈宋”。

沈既济唐朝,唐代,苏州,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

沈传师唐朝,唐代,苏州,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

沈度明朝 1357-1434,明代,华亭(上海),书法家,《敬斋箴册》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鲤明朝 1531~1615,明代,归德(商丘),政治家、理学家。

沈钦韩江苏苏州,史学家,文学家。

沈德潜清朝,清朝,江苏长洲,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有《唐诗别裁》,《古诗源》

沈永年清朝,清代。江苏华亭,画家,所画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万三元末明初 1330-1379,元末明初,巨富。

沈国模明末 1575~1656,明末,浙江余姚,王学传人,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沈钧儒浙江嘉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

沈复清朝,长洲(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浮生六记》。

沈雁冰浙江嘉兴,革命文学家。有《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

沈演之南北朝,字台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演之出身江东豪族吴兴沈氏,是王敦之乱时支持王敦的沈充玄孙,沈劲孙,沈叔子。南朝宋官员,有能名,得宋文帝重用,官至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文帝召见时暴卒。

沈璞南北朝,字道真,南朝宋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林子少子,沈约之父。好学善文,始兴王刘濬的心腹,颇受刘濬倚重,随从刘濬出镇扬州、南徐州,先后担任其主簿、始兴国大农、正佐、宣威将军、盱眙太守。曾与臧质坚守盱眙,抵抗北魏大军。先后获得宋文帝刘义隆和始兴王刘濬的称赞,累迁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濬合谋政变,弑杀宋文帝。不久,刘骏起兵讨伐刘劭和刘濬,沈璞守于湖不迎义师,刘劭和刘濬被杀后,沈璞迟迟不向孝武帝投诚,遂以二凶旧党,伏诛被杀。

沈攸之南北朝,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沈攸之是宋太尉沈庆之的堂侄,然却曾遭到庆之所抑,更在宋前废帝指令下亲手杀死他。攸之在宋屡立功勋,终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却在宋末起兵反对权臣萧道成失败,被逼自杀。

沈文季南北朝,字仲达,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西)。南朝宋、南朝齐政治人物。太尉沈庆之之子。宋孝武帝时征为秘书郎,以父勋封山阳县五等伯,转任太子舍人,官至中书郎。宋明帝时,再被起用为宁朔将军,转任太子右卫率。后为宣威将军、庐江王太尉长史、征北司马、广陵郡太守。转任黄门郎,领长水校尉。后来被褚渊推荐,担任宁朔将军、骠骑长史、南东海太守。元徽初年,历任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转任秘书监,并以秘书监出为吴兴郡(今湖州)太守。后沈攸之叛乱,沈文季担任冠军将军,为萧道成督吴兴、钱塘军事,出力不少。萧齐时,沈文季为侍中兼任秘书监,封西奉县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转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官至尚书右仆射,侍中、尚书左仆射,加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置府。后与其侄沈昭被萧宝卷召入赐药毒杀,后赠侍中、司空,谥号忠宪。沈文季一向以宽雅正直闻名。举止进退极有风采,言论谈吐恰到好处。朝野内外皆刮目相看。

沈妙容陈朝,文帝皇后,初为临川王妃。

沈婺华陈朝,后主皇后,擅长经史,工书翰,后得炀帝宠幸。

沈珍珠唐代,宗睿真皇后,唐德宗李适生母,唐代宗李俶为皇长子及广平王时的妾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氏。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出逃,沈氏以及部分宗亲未能有幸随驾出逃。李俶收复洛阳后,于掖庭宫中见到沈氏,其收复北地重任在身,没有迎回长安,遂将沈氏安排在洛阳。不久洛阳再次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唐代宗即位后立皇长子李适为皇太子,并下旨寻太子之母沈氏。之后李适即位为唐德宗,次年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举办封册之礼在含元殿,好像皇太后亲自来临,李适亲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认为沈氏己死(生死未卜),为其发丧,葬衣冠豖,神位主祔代宗庙。寻访几十年沈氏的工作方才停止。

沈粲明朝,书法家。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字民望,沈度之弟。善真、草书,飘逸遒劲,自成一家。尤长于诗,有集二千余首。永乐初,与兄度同事秘阁,度为翰林学士,粲为侍读学士,人咸以大小学士、二沈称焉。历成、仁、宣、英四朝,俱受殊宠。自兄殁后,凡玉册金简,国家大制作,皆出粲笔。累迁大理寺少卿,与兄子藻同致仕归。有《草书千字文卷》《草书古诗轴》《梁武帝草书状卷》《重建华亭县治记》等传世。著《简庵诗稿》。

沈一贯明朝,字肩吾,鄞县(今浙江宁波)栎社沈家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也是学者、诗人、史学家、外交家。当时著名诗人沈明臣从子,具有较高的诗文造诣。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充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后赠太傅,谥文恭。沈一贯是万历朝鲜之役中方幕后主要策划者之一,力主出师抗日保卫藩国朝鲜。

沈有容明朝,著名將領,曾參與萬曆援朝戰爭,曾大破倭寇及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於澎湖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

沈光文台灣沈姓的開基始祖,沈光文1651年到台灣,他在島上開設學堂,辦診所,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他去世後,台灣百姓為他建廟立像,並譽之為「台灣文獻初祖」。

沈葆桢清代,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他在福建開設造船廠,創辦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他曾兩度巡視台灣;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灣,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台辦理防務。沈葆楨到達台灣後,在台南安平建造了三合土炮台,他題寫門額為「億載金城」。

沈姓近代名人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乃熙祖籍开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作家,文艺评论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曾植清末 1850-1922,清末,浙江嘉兴,书法家。原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

沉寿清末民初,刺绣名家。

沉钧儒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沉从文原名沉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沉以其小说创作著称。1928年到1930年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兼任《大公报》、《益事报》等文艺副刊主编;后曾先后在辅仁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著作有《边城》、《长河》、《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小说和学术专著。后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临终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茅盾原名沉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夏衍原名沉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於浙江省余杭县。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簷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沉尹默近代著名书法家,原名君默,别号鬼穀子,祖籍浙江湖州,早年两度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歷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务。民国初年,书坛有“南沉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沉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代表著作有《沉尹默书法集》、《沉尹默手稿墨蹟》、《书法论丛》、《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窥》。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着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其他堂号: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韵堂、敦睦堂、追远堂、聿怀堂、渊源堂、诵芳堂、余庆堂、世德堂、师俭堂、务本堂、有余堂、友善草堂。

 

一、shě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固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汉、满、鲜、回、瑶、撒拉、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灭之。其地,——杜预云:“汝南平舆县沈亭(按:平舆故蔡州汝阳县东北)——沈,国也。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沈姓出吴兴。本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以国为氏。与郑樵所注不同。或据《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沈,成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成,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戊子仲达,奔楚,隐於零山,为楚司马,生诸梁。’据《春秋释例》:沈,国。今言‘食采’,则邑耳。又,《释例》所记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不知《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也’,‘嘉字惟良’,此非正书之言,不足取也。”

3、郑樵又注:“楚庄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后以邑为氏。”(按:《姓氏词典》引作“公子贞封于沈,故为沈氏。”)《姓氏考略》亦注:“楚有沈尹戌(按:《唐表》引作‘尹戊’)、沈诸梁(按:《唐表》以其为姬姓之后。)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

4、《姓氏考略》引《左传》“沈姒蓐黄”(注)云:“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金天氏即古帝少昊,相传台骀即其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为汾水之神。

5、清代高丽族亦有沈姓,世居得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一音chén,亦姓。三国时吴有沈友,曾注《孙子兵法》;宋代有沈括,科学家;明代有沈周;清代有沈德潜;当代有沈雁冰。

 

二、chén

罕见姓氏。今多写作“沉”。《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直深切。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姓氏词典》据《姓苑》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实沈之后。实沈,相传高辛氏之子。”

 

三、

沈姓起源:见《姓苑》。相传为帝喾(即高辛氏)之子实沈之后。

郡望:泰山。

 

四、

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两省多此姓,均占本省汉族人口1%以上。两省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37%。

沈姓起源:

1、相传少皞金天氏(即少昊)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在汝南平舆沈亭(故治在今安徽阜阳西北120里之沈丘集)。此为夏禹支庶所封地。后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封于沈,春秋时灭于蔡,沈子逞奔楚,遂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3、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故颍州沈丘(故城在今河南沈丘东南30里)。

4、明清时云南广南府富州(故治在今云南富宁东之皈朝)知州、开化府维摩乡(在今砚山境)土舍均为沈氏,系壮族。

5、清满洲人姓,世居辽东、沈阳等地。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族姓。

7、彝族阿牛氏汉姓为沈。

8、台湾土著、瑶、锡伯、彝、蒙古、土家、回、撒拉、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沈姓名人:

沈尹戍,春秋时楚庄王之孙,为楚左司马。

郡望:吴兴。

变化:五代时闽主王审知据闽时,闽中沈姓之人避嫌名(审、沈同音)改姓尤氏。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井来,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采用汉姓沈。

姓氏源流

 

一、shě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固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汉、满、鲜、回、瑶、撒拉、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灭之。其地,——杜预云:“汝南平舆县沈亭(按:平舆故蔡州汝阳县东北)——沈,国也。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沈姓出吴兴。本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以国为氏。与郑樵所注不同。或据《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沈,成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成,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戊子仲达,奔楚,隐於零山,为楚司马,生诸梁。’据《春秋释例》:沈,国。今言‘食采’,则邑耳。又,《释例》所记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不知《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也’,‘嘉字惟良’,此非正书之言,不足取也。”

3、郑樵又注:“楚庄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后以邑为氏。”(按:《姓氏词典》引作“公子贞封于沈,故为沈氏。”)《姓氏考略》亦注:“楚有沈尹戌(按:《唐表》引作‘尹戊’)、沈诸梁(按:《唐表》以其为姬姓之后。)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

4、《姓氏考略》引《左传》“沈姒蓐黄”(注)云:“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金天氏即古帝少昊,相传台骀即其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为汾水之神。

5、清代高丽族亦有沈姓,世居得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一音chén,亦姓。三国时吴有沈友,曾注《孙子兵法》;宋代有沈括,科学家;明代有沈周;清代有沈德潜;当代有沈雁冰。

 

二、chén

罕见姓氏。今多写作“沉”。《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直深切。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姓氏词典》据《姓苑》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实沈之后。实沈,相传高辛氏之子。”

 

三、

沈姓起源:见《姓苑》。相传为帝喾(即高辛氏)之子实沈之后。

郡望:泰山。

 

四、

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两省多此姓,均占本省汉族人口1%以上。两省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37%。

沈姓起源:

1、相传少皞金天氏(即少昊)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在汝南平舆沈亭(故治在今安徽阜阳西北120里之沈丘集)。此为夏禹支庶所封地。后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封于沈,春秋时灭于蔡,沈子逞奔楚,遂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3、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故颍州沈丘(故城在今河南沈丘东南30里)。

4、明清时云南广南府富州(故治在今云南富宁东之皈朝)知州、开化府维摩乡(在今砚山境)土舍均为沈氏,系壮族。

5、清满洲人姓,世居辽东、沈阳等地。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族姓。

7、彝族阿牛氏汉姓为沈。

8、台湾土著、瑶、锡伯、彝、蒙古、土家、回、撒拉、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沈姓名人:

沈尹戍,春秋时楚庄王之孙,为楚左司马。

郡望:吴兴。

变化:五代时闽主王审知据闽时,闽中沈姓之人避嫌名(审、沈同音)改姓尤氏。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井来,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采用汉姓沈。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着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其他堂号: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韵堂、敦睦堂、追远堂、聿怀堂、渊源堂、诵芳堂、余庆堂、世德堂、师俭堂、务本堂、有余堂、友善草堂。

 

一、shě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固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汉、满、鲜、回、瑶、撒拉、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四年蔡灭之。其地,——杜预云:“汝南平舆县沈亭(按:平舆故蔡州汝阳县东北)——沈,国也。子孙以国为氏。”

2、《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沈姓出吴兴。本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即汝南平舆沈亭。以国为氏。与郑樵所注不同。或据《唐表》云:‘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沈,成八年为晋所灭。沈子生成,字循之,奔楚,遂为沈氏。生嘉,字惟良,二子:尹丙、尹戊,戊子仲达,奔楚,隐於零山,为楚司马,生诸梁。’据《春秋释例》:沈,国。今言‘食采’,则邑耳。又,《释例》所记沈子揖,沈子嘉,沈子逞,皆本《春秋》,不知《唐表》言‘聃季字子揖’何所本也?‘逞字循也’,‘嘉字惟良’,此非正书之言,不足取也。”

3、郑樵又注:“楚庄王之子公子正封於沈鹿,其后以邑为氏。”(按:《姓氏词典》引作“公子贞封于沈,故为沈氏。”)《姓氏考略》亦注:“楚有沈尹戌(按:《唐表》引作‘尹戊’)、沈诸梁(按:《唐表》以其为姬姓之后。)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

4、《姓氏考略》引《左传》“沈姒蓐黄”(注)云:“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金天氏即古帝少昊,相传台骀即其苗裔,世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为汾水之神。

5、清代高丽族亦有沈姓,世居得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一音chén,亦姓。三国时吴有沈友,曾注《孙子兵法》;宋代有沈括,科学家;明代有沈周;清代有沈德潜;当代有沈雁冰。

 

二、chén

罕见姓氏。今多写作“沉”。《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直深切。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姓氏词典》据《姓苑》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实沈之后。实沈,相传高辛氏之子。”

 

三、

沈姓起源:见《姓苑》。相传为帝喾(即高辛氏)之子实沈之后。

郡望:泰山。

 

四、

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两省多此姓,均占本省汉族人口1%以上。两省沈姓约占全国汉族沈姓人口37%。

沈姓起源:

1、相传少皞金天氏(即少昊)有裔子曰昧,为元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颛顼嘉之,封诸汾川。其后四国,沈、姒、蓐、黄,沈子国在汝南平舆沈亭(故治在今安徽阜阳西北120里之沈丘集)。此为夏禹支庶所封地。后以国为氏。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封于沈,春秋时灭于蔡,沈子逞奔楚,遂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3、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故颍州沈丘(故城在今河南沈丘东南30里)。

4、明清时云南广南府富州(故治在今云南富宁东之皈朝)知州、开化府维摩乡(在今砚山境)土舍均为沈氏,系壮族。

5、清满洲人姓,世居辽东、沈阳等地。今满族姓。

6、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族姓。

7、彝族阿牛氏汉姓为沈。

8、台湾土著、瑶、锡伯、彝、蒙古、土家、回、撒拉、保安等民族均有此姓。

沈姓名人:

沈尹戍,春秋时楚庄王之孙,为楚左司马。

郡望:吴兴。

变化:五代时闽主王审知据闽时,闽中沈姓之人避嫌名(审、沈同音)改姓尤氏。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井来,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采用汉姓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