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成语注音:ㄅㄨˋ ㄕˊ ㄓㄡ ㄙㄨˋ
组成汉字:不 、食 、周 、粟
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成语例子: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鲁迅《故事新编 采薇》)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成语谜语:最可笑的绝食
成语感情:不食周粟是中性词。
反义词:卑躬屈膝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
2、在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肯饿死于首阳山上,以示不屈。
3、文王死后,武王伐纣,他们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仁不孝,武王灭商后,他们回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饥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