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公正的议论。
例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英just comment;
⒈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
引《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
《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东汉 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⒈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
引《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
1、群谤丛集,曾氏愧悔无已,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2、处于“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之中的曾国藩,对于容闳和丁日昌提出的教育计划,再三考虑,准备上奏朝廷。
3、自古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又“性刚好斗,负气健讼”,秦腔就是这种性格的表现方式,所以,演出这种负气诉讼的戏,别的剧种很难与秦腔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