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成语出处: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成语出处:《草庐经略·虚实》:“虚而虚之,使敌人转疑以我为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成语出处: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扩:扩展。扩大范围,充实内容。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成语出处: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恭:恭敬。指待人恭敬又有礼节
成语出处:老舍《赵子曰》:“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成语出处: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递减;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低一等。
成语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成语出处:《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伸:展开。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成语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引而申之,以究万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成语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8回:“万一多嘴多舌,露出话来,人家一个年轻娃子,知他性情怎样的?久而久之,慢慢知晓便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
成语出处: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成语出处: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