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扬子江。唐代。丁仙芝。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丁仙芝。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鹧鸪天。宋代。刘过。楼外云山千万重。画眉人隔小帘栊。风垂舞柳春犹浅,雪点酥胸暖未融。携手处,又相逢。夜阑心事与郎同。一杯自劝羔儿酒,十幅销金暖帐笼。
次刘师鲁韵。元代。杨载。三年客塞上,日夜怀旧丘。饥来迫我去,何暇为远谋。四顾无一亲,此身如羁囚。悲风动沙漠,回首令人愁。道路已漫漫,岁月复悠悠。丈夫四方志,至此何所求。买船发河上,河水亦南流。携锄理荒圃,吾疾日已瘳。飞雁至江浒,北风天始凉。是时禾黍登,斯人亦少康。皇天降厚德,胡为私一方。燕赵及齐鲁,人饥或相戕。奈何有积廪,如陵复如冈。生非肉食者,此忧心甚长。亟谋树皋壤,剪茅覆小堂。我志亦易丰,岁祀有特羊。
慈仁寺松。清代。施闰章。直欲凌风去,翻从拂地看。摧残经百折,偃仰郁千盘。老阅山河变,阴兼日月寒。支离尔何意,不厌卧长安。
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宋代。范成大。堵田溪渊清洄洄,梅洲问路寒云堆。连空磴道虯尾滑,竹舆直上无梯阶。苍官来迎夹道立,相逢无言心眼开。翠微中断雪涧吼,两耳不办供喧豗。林间静极成断相,政要万壑号风雷。山如莲盆绕金地,龙官避席余苍崖。祖师抱膝坐古塔,大禅海浪翻天来。腾空狡狯我未暇,拄杖踏湿撞莓苔。问龙亦借一席地,解包听雨眠西斋。当年公案忌错举,神通佛法同坑埋。混融庵中的的意,笑我舌本空崔巍。兹事且置饱喫饭,稊田米贱如黄埃。
送僧。唐代。项斯。灵山巡未遍,不作住持心。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