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水仙子·渡瓜洲。元代。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
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
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
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
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水仙子·渡瓜洲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瓜洲”的心绪。可见起首三句的景语,虽然局面不大,却有赋中见兴的效果。赵善庆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小令,而其笔下景语多近寒瘦,有孟郊、贾岛的风格。这在元散曲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种特色。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赵善庆。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和吕少蒙题大卿林下轩。宋代。冯山。归来何处解尘襟,幽径寻轩入茂林。身到静中方有我,事除诗外更无心。江山相就能清景,桂柏新成已翠阴。闻说逍遥樽酒会,三卿鱼袋斗黄金。
谢汪辰良太守祈雨有应。元代。岑安卿。赤日露顶行,步入南雷去。归来云雾生,薄暮雨如注。苍苍将槁苗,郁郁色如故。人言太守贤,天意肯相助。不喜亦不惊,太守若无与。日月行中天,照临及下土。日月不自功,光明万民睹。我知太守心,借此以为喻。试问喻者谁,三山老农圃。
次韵董伯和镫夕有感二首。宋代。陈著。万镫无复艳端门,一簇星球里域春。羌调悲酸吹笛社,村声祥瑞卖饧人。鬼神亦要民心乐,山谷聊舒世态颦。最好今宵天上月,安知时事有陈新。
送族弟听松赴南河工次。清代。周际华。相马不嫌瘦,相士不嫌狂。深知此意惟孙阳,得邀一顾终腾骧。天生我才必有耦,牝牡骊黄恣众口。两人白眼一时青,为惜别离重执手。广陵风雨海门波,问君何事趋南河。南河通天入云汉,年年槎客此经过。君驹千里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