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唐代。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韦庄。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倪云林为静远画。元代。黄公望。遥山近山青欲滴,大木小木叶已疏。斜日疏篁无鸟雀,一湾溪水数函书。
秋江晚眺图为曹宪副廷彰题。明代。童轩。金门画史小李徒,何年写此秋江图。斜阳杳杳下林杪,隔岸几点青山孤。时当深秋八九月,红叶似锦烟中铺。清霜萧萧悴高柳,浅水猎猎涵疏蒲。茅亭一个傍山麓,人迹不到堆寒芜。就中岂无高尚者,皓首甘作林泉枯。江头二客久不去,气岸颇似黄与苏。抱琴何处觅知己,矫首眺望仍踟蹰。矶边舴艋差可渡,似欲放浪为欢娱。水清沙白秋正肃,佳趣彷佛君山湖。断霞留影带残雨,连雁欲下相惊呼。前村有酒可剩酤,亦有巨口淞江鲈。江山若此岂易得,览胜不来空负吾。望中疑是尚书宅,青红楼阁相萦纡。书声隐隐起林壑,剑气烨烨腾天衢。年登百顷刈云子,岁晚千头收木奴。地灵岂徒富物产,人才项背无时无。凤池乌府相照耀,山川钟秀信不诬。君家世业有如此,辋川赤壁焉能逾。何时许我载轻舸,与君汗漫直上寻蓬壶。
送潘德久。宋代。叶适。每携瘦竹身长隐,忽引文藤令颇严。闻道将军如郤縠,不妨幕府有陶潜。江当阔处水新涨,春到极头花倍添。未有羽书吟自好,全提白下入诗奁。
良嗣以予生朝将至以古赋一首为寿作三绝与这。宋代。郑刚中。乳燕飞飞竹色深,阿枢娇贺想同斟。要知此日妇姑意,便是南方子父心。
送觉藏主归华藏。宋代。释居简。遁庵胸次太湖宽,偃岳旋岚鼓不湍。老手惯曾谙水脉,也须观水又观澜。
假守蓬州视事二十日以台章罢黜行至温汤作此。宋代。冯时行。联事春将半,去官春未归。儒冠真蹭蹬,祖席有光辉。罢遣亲刀笔,勾牵坐钓矶。同寮多俊彦,投老失亲依。坐席丘无煖,扁舟蠡亦肥。泉声清梦寐,山色净裳衣。竹杖随时拄,山杯信手挥。荷天将土苴,为我易烟霏。州县徒劳耳,箪瓢殆庶几。不糜公廪粟,元长故山微。白发心犹壮,丹途计益非。人生今殄瘁,世路只嘘欷。苦潦人将溺,思援手病痱。道孤谁叹息,迹蹇共嘲讥。去矣犹回首,忧之欲历飞。古今难骨鲠,风俗易脂韦。深峡真浮海,温泉当俗沂。空山猿择木,丰草马辞靰。已遂孤云远,犹通一径微。年年如问信,深觅薜萝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