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
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寒塘:秋天的池塘。
晓发(fà):早起弄发。
坐:因。
乡心:思乡之心。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诗意知作于某个秋日早晨。而关于此诗的真正作者,文学界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不过,学术界一般将其认定为赵嘏(gǔ)的作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26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赵嘏。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往银山深道亡寺观暮投宿民居。宋代。李新。入谷清光寒刮眼,远分苍树绕楼台。急锵环佩豀流迅,晚下牛羊雪迹开。山影不随云影转,竹声长作雨声来。野梅弄色何人爱,空抱幽香没草来。
八月十五日夜森比德堡对月。清代。曾纪泽。祆庙园楼百仞高,梵钟清夜吼蒲牢。见闻是处驼生背,官职无名马有曹。明镜喜人增白发,奚囊搜句到红毛。冰轮何事摇沧海,去作长天万顷涛。
送欧阳广明游仰山兼简慈书记二首 其二。宋代。王庭圭。不畏霜风射眼酸,要登峰顶作奇观。连天野水微生绿,隔岸官梅已破寒。试共嵇康寻石髓,要随杜老逐金鞍。归来山鸟迎人闹,应是怪君犹布襕。
过吴生夜饮作方徐茅王诸少同集 其二。明代。胡应麟。偶挟荆高伴,过从趁晚凉。飞觞临广陌,秉烛坐虚堂。万事消诗癖,孤踪剧酒狂。兴来频散发,宇宙入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