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挽溪风满草堂,喜逢小舸系篱旁。
寻源波底出山影,乱眼鸦群翻夕阳。
苍翠穿桥灵境换,星辰垂野断魂凉。
偷闲遗世无人觉,微起钟声认道场。
四月既望过初堂同徕之移舸溯青溪抵太平桥而。近现代。陈三立。手挽溪风满草堂,喜逢小舸系篱旁。寻源波底出山影,乱眼鸦群翻夕阳。苍翠穿桥灵境换,星辰垂野断魂凉。偷闲遗世无人觉,微起钟声认道场。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陈三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高漫士为许宗显作山水图。明代。王恭。水墨有远态,醉来常讶真。烛前瞥见三湘意,便欲牵裳行采蘋。满堂飞翠疑可掬,眼花忽堕愚公谷。主人捧觞我不闻,但觉啼猿与秋瀑。林间巾舄如有情,谁向沧浪唱濯缨。飒然片雨归彭蠡,恍惚孤云还赤城。醒来始误双毫妙,我与龙门昔同调。世人观画不观神,老夫兴在丹青表。
谢文显老丈见过。宋代。赵蕃。茅檐冷如水,落叶堆不埽。林深日上迟,近午犹未冒。忽闻咿哑声,篮舆过错来造。儿言此何客,貌古玉色膏。心如定夫子,躧履仍著帽。我居甚荒僻,好客鲜能到。自非金石交,性不移湿燥。谁能忘崎岖,于此修夙好。贫家鸡黍窄,菜甲仅可芼。属君又止酒,何以相慰劳。寒窗数日款,但有相交导。我姿虽不敏,敢不期勉蹈。滔滔流俗中,往往皆媚灶。看君闭户志,有力甚于{乔丿换夏去下}。衣单食不足,耻以饥寒号。曰吾道当然,尚友古人操。我虽因事归,未免斗食耗。而君辱与游,何殊渭冲潦。穷年语未卒,乃以将归告。半百顾非遥,驱羸行往报。
求予追和。屈指三十余年,三老仙去久矣,今昔之感,不能己于言也。时重逢元夜心暗惊。忆当年、诸老放晴。对芳景、张灯火,画堂深、箫鼓到明。乌衣巷口东风在,甚而今、春草乱生。试点检、繁华梦,有梅花之一三十九首
恋绣衾 曹幼文以庚午岁,太初老禅、洎云西。元代。邵亨贞。求予追和。屈指三十余年,三老仙去久矣,今昔之感,不能己于言也。时重逢元夜心暗惊。忆当年、诸老放晴。对芳景、张灯火,画堂深、箫鼓到明。乌衣巷口东风在,甚而今、春草乱生。试点检、繁华梦,有梅花之一三十九首
甲子秋客金陵喜晤王柳村。清代。黄文旸。君居江上村,我家竹西住。花外有高楼,望见江上树。指点翠屏洲,约略云深处。伊人隔蒹葭,秋江寄慨慕。西风白下门,形影两相赴。寥寥天地间,忽忽感此遇。久要指江水,斜阳共归路。
次韵黄汝器与君谟唱和三首。宋代。张耒。爱君退易似前贤,投劾归来不待年。世故饱谙真昨梦,道心不系学虚船。莫悲白雪凋玄鬓,自有丹砂暖寸田。两郡诗筒屡传寄,主盟骚雅定谁先。
淮安王吴山歌六章 其四。元代。揭祐民。虎丘奠,西师安。念越栖,稽山完。国既逊,无胥残。泰伯祠,在江干。过禹穴,碑勿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