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去秋襟谁共开,客庭辜负菊花杯。西风野水寒禽外,无那相思倚啸台。
次韵答林遵性。明代。王恭。君去秋襟谁共开,客庭辜负菊花杯。西风野水寒禽外,无那相思倚啸台。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王恭。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登南岳上封寺。宋代。真德秀。好风一夜扫阴霖,涌山群山紫翠深。眼界豁然因有觉,六尘空后见真心。
清平乐 寄山居道人约看杏花。元代。张翥。东风阵阵。第几番春信。呆李痴桃消息近。写取鸾笺试问。君家杨柳墙东。杏花初吐生红。好唤一床金雁,明朝来醉春风。
次韵孙向仲自灵隐归馀杭二首 其二。宋代。饶节。冷泉亭下漱甘凉,十里犹馀齿颊香。入境自知风俗厚,到家应觉簿书忙。好依名教穷真乐,莫指温柔是旧乡。此理不疑何用卜,谁论筮短与龟长。
冬夕喜友生至。唐代。李咸用。天涯行欲遍,此夜故人情。乡国别来久,干戈还未平。灯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