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筑城行。宋代。刘克庄。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
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
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
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
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
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
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杵:筑土的木锤。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
萧疏:稀疏冷落。
参考资料:
1、缪钺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66-1267
2、作品译文和创作背景由绵羊爱琪琪提供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作者关心祖国命运,但在政治上却屡受打击,被贬斥出守外郡。诗人在出守外郡的途中经过边疆,目睹了人民因官府强迫筑城而致家破人亡的景象,心中激愤不已,因此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参考资料:
1、作品译文和创作背景由绵羊爱琪琪提供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题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远徙他乡了?布,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哪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在诗中,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全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最有说服力。这首诗鞭笞的不仅仅是筑城的地方官员。那“忧边”的丞相,不管有无需要,不顾人民死活,只要筑城就给以奖掖提拔,虽无一贬词,却也昏庸可见了。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答友人寄怀。明代。卢龙云。远书凭过雁,时物感寒螀。久别霜侵鬓,相思月在梁。望穷千转径,愁绝九回肠。露满蒹葭夕,佳人水一方。
登郁孤台 其二。宋代。韦骧。去年秋宿洞庭湖,今日登临在郁孤。两处风流皆胜绝,一身奔走亦崎岖。光摇二水看云断,翠滴千山爱日晡。吏役不容清兴足,放船回首望城隅。
夜至长清县。清代。戴亨。雨收云尚在,泥淖阻官程。随役呼相应,肩舆歇复行。野香生夜露,荒径逐虫声。比至严城下,谯楼报二更。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宋代。晁补之。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题白鹿兰若。唐代。李涉。只去都门十里强,竹阴流水绕回廊。满城车马皆知有,每唤同游尽道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