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参考资料: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8-619页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寄周御史二十韵。元代。杨载。同游河北后,共抵浙西初。独倚知心旧,翻成会面疏。三年仍契阔,万里更吹嘘。小子无奇气,先生有过誉。见称司马赋,求授夏侯书。仓卒排归计,淹留著寓居。已非兴俊逸,犹是主痈疽。名士多亲我,诸公或请予。驾言将采芑,即事欲连茹。顾尔伤流矢,居然恨倚闾。惊心闻杜宇,过眼易蟾蜍。忽召抽金匮,俄徵论石渠。文章殊贾马,谋略匪严徐。薄技终难效,穷愁只自如。尚矜存弊履,不肯曳长裾。与作栖梁燕,宁为呼辙鱼。仪形长日想,怀抱几时摅。奏疏闻当宁,抽毫待直庐。乌台弦既改,鳌禁席仍虚。马首何由见,分光兴有馀。
或以予辞酒为过复作长句。宋代。陆游。陆生酒户如蠡迮,痛酒岂能堪大白;正缘一快败万事,往往吐茵仍堕帻。尔来人情甚不美,似欲杀我以麴蘖。满倾不许计性命,傍睨更复腾颊舌。醉时狂呼不复觉,醒後追思空自责。即今愿与交旧约,三爵甫过当亟彻。解衣摩腹午窗明,茶磑无声看霏雪。
题常宣仲草堂。宋代。许棐。隔市能几步,幽趣踰山林。凿池小如斗,水浅鱼自深。檐任树枝碍,阶从草色侵。不肯一锄斫,恐伤春风心。朝出货仁义,暮归炊古今。客来无可款,石炉添水沉。
次韵谭令尹茅庵十咏 其十。宋代。刘弇。丈室才鹙子,神游殆化人。公乎聊寄迹,肯此负朝绅。
送苗七求职。唐代。项斯。相逢未得三回笑,风送离情入剪刀。客路最能销日月,梦魂空自畏波涛。独眠秋夜琴声急,未拜军城剑色高。去去缘多山与海,鹤身宁肯为飞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