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口占绝句。宋代。道潜。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
东山:各地称东山者甚多,不详何指,此处当为艺妓的居处。窈窕:美好貌。
幽梦:隐秘的梦幻。恼:撩拨,使人烦恼。襄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
禅心:从佛修行之心。絮:柳絮。
狂:疯狂地飘舞飞扬。
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太守,道潜曾由杭州前往探访。苏轼设盛宴为之接风。宴席上,一个年轻貌美的艺妓向道潜求诗,且不断地挑逗撩拨,道潜即兴吟出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廖养正.中国历代名僧诗选: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82
2、印严.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23
题目是“口占”,名符其实,通篇以口语出之,从“寄语”之下,都是答辞。首句点出对方身份——歌妓。“好将幽梦恼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赋》。这二句意在告诉对方不要来纠缠我,还是找别人去吧。由此可见,道潜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并非是意志力克制的结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
后二句解释原因:“我”潜心修禅,心无余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于地面,不可能随风飘浮了,“我”也不会因你的挑逗而动凡心。这句以柳絮沾泥后不再飘飞,比喻心情沉寂不复波动。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絮之沾泥,犹如人之出于世。
这就是佛家的禅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说,盖指心猿意马;柳絮沾泥不再飘浮,喻禅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诗人之不为声色所动,不是有意识地恪守佛门戒律,刻意约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佛门说法,本重比喻,道潜以佛徒身分而用之于诗,可谓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犹有可说者。春风飘絮,本是自然现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柳絮也常以其“轻浮”之质,被赋予男女感情的色彩。这里,不仅柳絮沾泥,风吹不起为人们所习见,因而颇能引起会心的感受,而且,在禅心观照下,以轻质为重质,化喧为寂,设想也颇为别出心裁。
由于作者是位佛徒,人们理解该诗,或许多着重于他对佛门戒律的自觉遵守,即所谓不涉邪淫。然而,从禅家理论来看,其意义尚不止于此。《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禅定,本指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广义地看,坚守禅心,不受干扰,如絮之沾泥,风吹不起,不也就是禅定的功夫么。诗人不受女色之诱,并不是由于意识到佛门戒律,更不是害怕别人的指责,而是他本来就心如止水。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禅要自己参,心要自己安。道潜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经“安心”的结果。
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道潜。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宿易冲妙道院。宋代。张至龙。松发经寒乱不梳,夜来风减屋茆疎。吟边冻指僵如铁,袖里枯筇画雪书。
送张邦基母 其一。宋代。陈氏。念别每惊魂,流年多病身。惟我延陵子,情真意更亲。分携无泪尽,望远更愁新。老眼将何暖,音书不厌频。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 其五。金朝。元好问。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续感兴二十五首 其十七。宋代。方一夔。飘飖瑶台雪,沆瀣竹林露。萧然立高寒,不受世滓污。采芳拾三秀,徘徊昆山路。譬如漆园像,华屋非其处。谁能使蹇修,再拜扣情愫。湘波日摇荡,去去悲迟暮。
年年歌。宋代。张耒。年年西风白露天,烂醉村酿秋池原。今年杜门不复出,为爱我庭风日宽。东西相望两丛竹,正色森森立青玉。朝烟暮雨恣陵夺,翠凤文章终郁郁。石榴新栽果不实,下有萧条冒霜菊。人情虽欲荐我酒,物意岂愿赢君菊。东栏黄葵色贵丽,气压满栏香扑蔌。月桂凄凉何足数,蛛网挂虫窘如束。安能卒岁不改芳,正自荣枯随众木。陶陶吾意方有在,琐琐眼前安足录。朝来默坐有佳思,病去身轻如脱梏。从来北客望江南,何用登楼伤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