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阳春曲·笔头风月时时过。元代。姚燧。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吟风咏月的笔墨生涯匆匆流过,眼底下儿孙小辈日渐增多。有人问我人事如何。人海无边的辽阔,没有一天没有风波。
风月:笔下描绘的清风明月。
儿曹:小儿辈,指晚辈的青年。
人海阔:指人事纷纭复杂。
风波:喻人事的复杂和仕途的艰险。
这首散曲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姚燧一生有着历居显要、高官厚禄的生活经历。但宦海沉浮,他也体验过仕途风波的变幻莫测。诗人面对元代社会上层内部倾轧的现实,慨叹之中创作此篇。
参考资料:
1、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148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随着笔下的风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儿女子孙也一个一个多了起来。时光荏苒,转眼间诗人已到暮年,儿孙满堂。这两句是明显的对句,无论从词性、句子的结构,还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巧妙,前句从多说到少,后句从少说到多。
前面两句以平常的口吻、简单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生活景象,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无日不风波”做铺垫。平静的背后潜藏着跌宕起伏的“风波”,这种情绪上的反差,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设计。
“有人问我事如何”一句以设问引起转折,问的是仕途的命运,家事的前途,从上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转为对广阔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是对设问句的回答,同时也是他对一生仕途生活的总结。人海茫茫,社会广阔,人事纷争,无时无刻不是在各种“惊涛骇浪”中颠簸,随时可能身陷危机,这一略显消极的总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姚燧。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村居杂题 其一。明代。袁宏道。古柳半心枯,楼台泻碧湖。山花权作侑,溪鸟乍名奴。邻叟询难字,田家挂历图。老松饶韵格,屋底近千株。
题望海亭亭在卧龙绝顶。宋代。陆游。瑞龙千丈何蜿蜒,苍鳞翠鬣翔江边。路逢镜湖乃下驻,玩珠不去知何年。七州元帅拥画戟,全家终日楼居仙。霜笳一曲入银汉,碧瓦万叠浮岚烟。其间望海最杰观,疏豁坐占蓬莱先。风云变化几席上,蛟鼍出没阑干前。手扪心房倚北斗,眼中万象俱森然。尚书唤客共领略,远坊十里闻管弦。从容赋诗出妙思,超绝欲拍微之肩。坐中有客垂九十,追逐无路空自怜。夜阑客散公归院,笙歌隐隐在半天。向来老客今何处?菱唱三更起钓船。
答纪石青年丈二首 其二。明代。张煌言。十年心事半江湖,浮泊真同五石瓠。多难交游浑陌路,至尊警跸尚泥涂。已知世态供谈虎,岂为微名重忆鲈!蚤晚封题通动定,报余旌旆指勾吴!
石城。唐代。郑谷。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江人依旧棹舴艋,江岸还飞双鸳鸯。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落春悲凉。烟浓草远望不尽,千古汉阳闲夕阳。
至德庆崖下回想松江山。宋代。曾丰。江湾一转一重山,自入江来几转湾。檄到如风心倥偬,船行似箭眼斓斑。三场题目那容缓,一切工夫未得闲。夹岸青峰可相约,黄花前后待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