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酒泉子·长忆西山。宋代。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二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小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们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天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则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侣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里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潘阆。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依韵答怀五弟。明代。陈子壮。海烟来不近,三月意长悬。送喜灯花际,忘忧背树边。小人思击缶,中妇解安弦。江夏无双誉,何郎第五贤。玉麟传信早,金粟注生前。排浪挝铜鼓,飞花戏玉鞭。兴拖云外瀑,幽动竹间蝉。往恨消听雁,时名等逐膻。纵横迟六印,感慨系终篇。艳说东西廨,平居日月泉。有人闲伐桂,无土不舒莲。若论红颜在,修琴卖药年。
和乐天赠吴丹。唐代。元稹。不识吴生面,久知吴生道。迹虽染世名,心本奉天老。雌一守命门,回九填血脑。委气荣卫和,咽津颜色好。传闻共甲子,衰隤尽枯槁。独有冰雪容,纤华夺鲜缟。问人何能尔,吴实旷怀抱。弁冕徒挂身,身外非所宝。伊予固童昧,希真亦云早。石坛玉晨尊,昼夜长自扫。密印视丹田,游神梦三岛。万过黄庭经,一食青精稻。冥搜方朔桃,结念安期枣。绿发幸未改,丹诚自能保。行当摆尘缨,吴门事探讨。君为先此词,终期搴瑶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忆金陵。明代。佘世亨。天作兴王地,神工岂偶然。潮从东海入,山与石城连。绣幕开朱户,笙歌拥画船。风流佳丽地,忆别又经年。
再镒韵呈杨侍郎。宋代。陈造。左符得请未逾年,民誉朝评两蔼然。补衮工夫旧荷橐,承流政绩暂蒲鞭。周衡可迓须分陕,孔室容窥顾及肩。侧伫翘材着枚叟,看公亲反汶阳田。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唐代。温庭筠。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