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两汉。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秋日家山杂咏五首 其一。明代。薛瑄。八月家山觉早凉,登临怀古兴何长。醉乡乐土输王绩,鲁国高文老卜商。汉祀汾阴遗庙在,殷迁耿邑故城荒。楼船箫鼓空流水,一曲秋风菊又芳。
自赣石舟行数百里山水多可游涉未能申独往之兴记以八绝 其四。明代。黎民表。瓣香丞相祠,行舟时一驻。阴风起松籁,还作青螺雨。
紫萸香慢 焦山九日同病山、仁先、愔仲。清代。朱祖谋。避尘尘、重阳杯斝,山灵肯惜吾曹。是悲秋扶病,办腰脚、一登高。送尽西风鸿阵,又天边霜信,骤薄青袍。剩松寥片石,乞与客题糕。问块垒、可能酒消。无聊。且话南朝。风落帽、手持螯。怕黄花冷觑,高城急雨,著意明朝。眼前插萸人瘦,尽流恨、去来潮。倚樵柯、上皇山路,暮云低尽,玄鹤不许人招。霜鬓自搔。
次韵李宪副若虚白沙别后途中见寄 其二。明代。陈献章。咫尺圭峰不见台,春云将雨几时开。山中一径无人到,除是青天画舫来。
后滦水秋风词三首 其三。元代。柳贯。山邮纳客供次舍,土屋迎寒催墐藏。砂头麻姑一寸厚,雨过牛童提满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