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齐桓成伯业,为能专任管夷吾。毁誉黑白今无辨,后世谁烹阿大夫?
野史口号碑四十四首 其八。清代。刘鹗。何以齐桓成伯业,为能专任管夷吾。毁誉黑白今无辨,后世谁烹阿大夫?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刘鹗。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江草抽心,江云弄碧,江波依旧东流。别筵初散,行客上兰舟。休唱阳关旧曲,青青柳、无限轻柔。应争记,三年乐事,珠翠拥鳌头。
离愁。知几许,花梢著雨,红泪难收。看烟火吴天,万里悠悠。一望珠宫绛阙,蓬莱路、应在皇州。仍回首,蜀山万点,明月满南楼。
满庭芳(送别)。宋代。李石。江草抽心,江云弄碧,江波依旧东流。别筵初散,行客上兰舟。休唱阳关旧曲,青青柳、无限轻柔。应争记,三年乐事,珠翠拥鳌头。离愁。知几许,花梢著雨,红泪难收。看烟火吴天,万里悠悠。一望珠宫绛阙,蓬莱路、应在皇州。仍回首,蜀山万点,明月满南楼。
郡城晚望。宋代。吴潜。秋老逢天晚,孤城倚碧空。升沈当此际,怅望与谁同。远树没归鸟,寒莎泣候虫。所怀无晤处,弹指向西风。
赠许体之。宋代。晁补之。楼下无心卧许公,求田已约暮年同。诗来正值花如雪,心事春风浩荡中。
行路难 其二。明代。刘基。君不见白日光,不照幽草心。又不见石上云,肤寸遂成阴。世间会合良难得,况有巧言能烁金。伏波槁葬魏碑仆,当时岂是非知音?智谋启疑忠逆耳,平地反掌生崎嵚。行路难,愁最深。
风摧庭菊殆尽用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韵。清代。恒仁。东窗日白林鸦号,居士偃卧三间茅。有如瘦马嘶寒郊,忽惊撼屋风萧梢。波涛万顷翻檐坳,南箕簸扬不遗力。荒园草木遭戕贼,起视槐柳余空株。竹枝摧折救不得,就中芳菊可痛惜。篱边狼籍无颜色,黄花惨淡叶深黑。直疑风伯心似铁,粗豪不惜风景裂。秋深暂知阴用事,姑缓数日亦佳绝。菊本后凋乃先萎,含情欲诉无由彻。我为移植盆盎间,手汲新泉洗冻颜。置之案侧傍砚山,呜呼菊兮托根幸在幽人屋,一任户外狂飙三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