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铁杵磨针。明代。郑之珍。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氏:姓…的人。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郑之珍。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感寓 其十八。明代。童轩。干将出尘柙,光夺寒泉流。平铺白鹇带,疑是苍龙钩。神物古所异,有气冲斗牛。雌雄忽失偶,空为时世羞。谁能献天子,请入上方收。依然炫锋锷,断彼佞臣头。
浔阳观水。唐代。李群玉。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莫见九江平稳去,还从三峡嶮巇来,南经梦泽宽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直至沧溟涵贮尽,深沉不动浸昭回。
和程给事贇闍黎化去之什。宋代。秦观。风流云散越王城,珍重闍黎愿力成。不使邓尼惊倒化,只教白傅叹先行。早因妙契窥曹洞,竟以清芬继肇生。回首中庭旌骑散,月华还可一方明。
读李氏遗书二首 其一。明代。释函可。何期万死后,得见一生人。久识灰销骨,欣看字有神。每凭心口力,尽洗古今尘。莫恨余生晚,当时无此亲。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唐代。李白。白杨双行行,白马悲路傍。晨兴见晓月,更似发云阳。溧水通吴关,逝川去未央。故人万化尽,闭骨茅山冈。天上坠玉棺,泉中掩龙章。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逸气竟莫展,英图俄夭伤。楚国一老人,来嗟龚胜亡。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一罢广陵散,鸣琴更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