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江州满塘驿。唐代。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宋之问。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依韵和赵令畤三首 其三。宋代。陆佃。方朔无端溺殿衙,得州仍是地仙家。海红谩与陪尊酒,淮白犹堪当分茶。夜静青天十分月,春深平地尺馀花。谁将园里新蜂蝶,织就佳人护项纱。
白纻歌九首 其九。南北朝。张率。遥夜忘寐起长叹。但望云中双飞翰。明月入牖风吹幔。终夜悠悠坐申旦。谁能知我心中乱。终然有怀岁方晏。
庙基滩。宋代。黄琮。水凭地面高,峡束江身窄。上流滔滔波,下撼磊磊石。水石两相斗,大声日漰湱。珠玑乱飘洒,羽箭相激射。回飙卷飞雪,惊涛溅高壁。孤舟尔何物,乃与水角力。百丈入云牵,䠥躠走山脊。千指胶一缆,疲极不遑息。三老目始炬,心神注石隙。退尺进则寸,从午直到夕。布帆幸无恙,举船犹墨色。东洋况逼近,闻险忘晡食。篷窗暂假寐,坐失千峰碧。梦里闻风声,依然荡心魄。
咏王烈女 其一。宋代。张熙。臣不幸死忠,女不幸死节。泰山与鸿毛,一死轻重别。王家有女住会川,幼与徐氏缔良缘。于归有期占燕喜,岂知事变仓猝起。狂子入我室,感悦身孤危。投梭大骂尔何为,我颈可以断,我心不可移。须臾娇颜刃下死,道光己亥三月二日之未时。悲风四起日昏黑,皇天后土惨无色。但留双眸炯炯光,生不敌贼死捉贼。风动锒铛入狱门,鉴此可以慰贞魂。何时沥尽仇人血,摘心列祭如鸡豚。官为请旌朝门许,坊表峨峨典重举。到此死却贤于生,生时谁知王烈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