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思往事

桂殿秋·思往事朗读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译文

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注释

桂殿秋:词牌名,即《捣练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干,即岸,江边。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舸(gě):船。

簟(diàn):竹席。

衾(qīn):被子,轻衾即薄被。

参考资料:

1、张进德,王利锁主编;李伟昉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08:370

桂殿秋·思往事创作背景

  这首词忆念的是作者于顺治六年(1649年)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人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

参考资料:

1、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309

  这首《桂殿秋》,五句,二韵,二十七个字,纯属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织进了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而且描画出意中人的眉眼。这大约就是该作赢彩的缘故。“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载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忆的水流,沿江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的场景。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进而提掣着全词,把全词的内容界域在回忆的范围里;再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载一乘着船儿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处,不得而知。词旨并非记游,而是透露一种朦胧的爱情。“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描画意中人的形态,并没有着笔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显得朦胧,从而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一个“低映”,再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态。这少女许是有满腹心事。透过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远处正在凝视着她的词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共眠”,极险,险些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渊薮。“听秋雨”,极写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的凄苦心态与情状。既然是“秋雨”,那么这辰光最多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但词人却硬说是“寒”,是因为“各自”“小簟轻衾”。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写意中人娇小温柔;轻衾,词人所用,隐写不耐秋凉。或日二人皆“小簟轻衾”也未尝不可;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便好无来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气温下降了许多,其原因当然是“天气不寒人心寒”了。这一韵曲折往复,蕴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极言相思愁苦。

  附带提一笔,词人与意中人只是心会神交,并没有结合。尽管好花旁落,词人却旧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朗读
()

猜你喜欢

晚雨落虽收,夜风鸣未已。

轻寒破秋梦,亦逐征人起。

()

池塘新水碧泱泱,杨柳牵风绿线长。已信形骸随野马,不思功业到岩廊。

()

得食将军第,飘然喜欲狂。压炉新炭火,酿酒旧林香。

苦雨山还雪,凌寒菊自霜。以君多慷慨,何处共连床。

()

有喜君初度,风雨作秋声。连旬烈日,稻畦麦垅欲扬尘。好是天瓢在手,笑把君龙呵叱,四野注如倾。勃勃生意满,翠浪涌纵横。
君知否,仁者寿,寿斯仁。自从三代而下,民命寄苍旻。满目桑麻谷粟,满目簿书期会,试说与仁人。小试作霖手,苏醒永新民。

()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

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

古道今芜绝,吾乡尚有人。老于朋友内,觉汝弟兄真。

岭树寒犹叶,边沙暖不春。天涯新得叔,风义好相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