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代。曹组。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门外有几千顷绿树的树阴,几只黄鹂两两交相呼应。我睡不着,惊醒了,走到碧绿的梧桐树下那口金光闪闪的井旁。我静悄悄的,静悄悄的。突然风一吹,满庭院的花影在风中摇曳。
千顷:形容极其广阔。
黄鹂:即黄莺。
不胜情:感情承受不了。
胜:堪,忍受。
碧梧:碧绿的梧桐树。
金井:古代宫中多以金色雕饰井栏叫金井。
庭:是庭院的意思。花影:花的影子。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2-133页
这首词中,“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过去有人将此句解释成词人先醒过来看到千顷绿荫,再听到树间黄鹂娇声啼鸣,两两应和。今天的学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精准。从后一句“睡起不胜情”来看,词人应是先在睡梦中闻鸟声,被黄鹂的啾啾鸣啼惊醒,随后才向门外张望,看见绿荫绵延的景象。之所以“不胜情”,是因为他被双鸟和鸣的声音惊醒,随后惊觉自己的孤寂,为了排遣忧怀,他走出门去,“行到碧梧金井”。
“碧梧”和“金井”是庭院中的景物,梧桐尚是碧绿的,这一描写呼应上句的“绿阴”。整个庭院中,除了黄鹂的啁啾,再无半点声响,词人虽漫步至碧梧之下、金井之畔,却只感觉到“人静,人静”,周身的环境已是一片幽寂,更兼身边无人,故日“人静”,这就越发突显出词人的孤独。
在一片寂静中,词人正黯然神伤,忽然“风动一庭花影”,更觉此情备幽,难以自胜。词人先叹“人静”,再见“风动花影”,以为是有人到来,细看却发现不是。所谓的“风动一庭花影”,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词人在幽寂的环境中“睡起不胜情”的愁情思绪。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曹组。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瓦炉。宋代。冯时行。六籍圣贤心,归来还下帷。老瓦烧柏子,冉冉度游丝。侏儒饱欲死,灵均自长饥。尘言污人耳,夜来洗涟漪。更欲清鼻观,引手时一披。知我其惟天,不须对愚溪。
和奇父竹斋小池及游春五绝。宋代。胡寅。虚斋要使暑天寒,移得扶疎惬静观。不但好风生殿角,已应春笋斗春阑。
积雨写怀。宋代。陈普。识道知时乃圣贤,合人统物一之天。两间惟有心长在,万变咸归理自然。王屋大行从艮止,北溟南海谨坤先。行藏悉是乾龙体,要得无惭只有渊。
渡黄河用渔洋先生韵 其二。清代。纪迈宜。天汉浮槎讵可登,双丸跳荡此中腾。千帆疾下真如鸟,十月初寒未试冰。觅渡声传樵径月,鸣镳目断猎围鹰。明朝更访夷门道,独向荒烟酹信陵。
赠尚仰山巡察苏吴 其一。明代。黄廷用。忆从台省论交旧,踪迹江湖梦亦神。渐觉重来知己少,相逢偏爱故人亲。明朝揽辔之南国,□□□□□□□。□□□□□□□,□□□□□□□。
邵旸叔用寒字韵作诗见贻复次韵答之。宋代。李弥逊。世德兰金久未寒,交怀倾盖有如山。天衢尚敛抟风翼,泽国难留隐雾斑。夜棹月溪成莫逆,春舆莲社访无还。逢场戏事多应暇,诗酒频过陋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