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登车盖亭

夏日登车盖亭朗读

译文

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

注释

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莞然,微笑貌。

沧浪(láng):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

夏日登车盖亭创作背景

  蔡确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丞相)。神宗死,哲宗继位。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军器监之狱”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此其第二首。

参考资料:

1、霍松林 等.宋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6-307

2、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7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蔡确

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蔡确朗读
()

猜你喜欢

辕门奏归凯,旭日上初筵。东风万家香火,春信到梅边。侧听称觞新语,一滴愿增一岁,门外酒如川。诏领八州督,声动九重天。茁兰芽,辉花萼,树堂萱。一门余庆如此,今古几人全。多少山东父老,久望太平勋业,毕竟在何年。整顿乾坤了,拭目认凌烟。

()

久说东陂好,今陪上客游。绮筵开画舫,哀笛奋中流。

舞每低轻燕,歌先起白鸥。稍前休更进,吾爱荻花洲。

()

汉有张释之,贤声腾九棘。长公乃不然,一官即成掷。

清朝视三釜,永昼耽六籍。长者多造请,公子敬爱客。

()

席上多佳客,非君众不怡。诗词虽有激,诚意在相思。

朋旧难疏间,年龄合养颐。何如两俱便,忺出莫推辞。

()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其一瞿塘一作:“夔州”)

()

歌三叠兮思旧恩,明公遇我如弟昆。三年驱鸡走下邑,手挈驽劣还君门。

风尘折腰半失坠,如我在枳何宜存。誓填沟壑无死所,地轴倒陷摧昆崙,仰天痛绝声长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