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清代。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尾联云: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北行别人。宋代。谢枋得。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答俞氏 其三。明代。王世贞。悲与知友别,生死尽一言。请说南山松,嵯峨上摩天。陵谷中崩溃,倏忽委道间。虚有榱栋材,谁为匠石宣。樵夫薪其枝,斤斧日丁丁。长当辞丘壑,掩郁复怔怦。中有千岁膏,下有万年苓。芬芳幸未歇,倘以奉遐龄。
始出尚书省诗。南北朝。谢朓。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宸景厌昭临。昏风沦继体。纷虹乱朝日。浊河秽清济。防口犹宽政。餐荼更如荠。英衮畅人谋。文明固天启。青精翼紫{车犬}。黄旗映朱邸。还覩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中区咸已泰。轻生谅昭洒。趋事辞宫阙。载笔陪旌棨。邑里向疏芜。寒流自清泚。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零落悲友朋。欢娱燕兄弟。既秉丹石心。宁流素丝涕。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
张处士挽诗。明代。鲁铎。古姆山头歌大招,阆风何处独逍遥。愁云昼合江天暗,摸索风前酹酒瓢。
呈湖州赵再可舍人二首。宋代。张嵲。五云螭陛旧仙翁,来往琉璃一色宫。未到行人已能说,使君清与霅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