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樵夫。宋代。萧德藻。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了钱足够一天的开销,便心满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
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
谋:筹划。
这首绝句写山中樵夫的生活,说他每天砍上一担柴,卖后便够了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磨快了斧头,准备第二天再去砍柴。诗在表现艺术上有两点值得赞赏:一是诗写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没有明说,通过“古渡”、“涧底”二词,含隐不露地告诉大家;二是诗写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暗逗,说明樵夫天天如此,带有典型性。这样细微的构思,是宋人绝句的长处,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诗人写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写的呢?这点可以根据对诗的不同的理解来推敲解释。如果着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谋”,则可如此解说:诗人认为樵夫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远远地挑到市上去卖,卖了钱只够一天的开销;回到家中,又忙着磨快斧头,为明天的生活考虑。再进一步扩大思维,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风下雪,他的“明日谋”岂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饿了。因此,诗人表现的是对樵夫辛勤劳累仍不能保证温饱寄予同情,“颇优游”三字是有意调侃,发泄心中的不平。如果着眼于“盘缠一日颇优游”一句来推论,结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国古代诗人对隐居山中、水边的自食其力逍遥容与的樵夫、渔翁一直抱赞赏企羡的态度,认为他们远离扰乱红尘,友麋鹿,伴烟霞,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西游记》第九回开场时,有一大段渔樵问答,对各自的逍遥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说明问题。萧德藻正是从此出发,说樵夫隐居深山,远离人间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够了当天的用费,便不再烦心。回到家中,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地磨着斧子。这样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无忧无虑的心态,也是历来文人始终向往而难以拥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诗人写深山樵夫,正是对他毫无争竞、自得其乐的生活作出歌颂。“诗无达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诗,只要不离题太远,或带着偏见去钻牛角尖。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苏武慢 其八。明代。林鸿。万古凭高,一声长啸,勘破古人公案。让本陶唐,征于汤武,不过授贤治乱。姬运东衰,夷氛北涨,赤子可嗟涂炭。善桓文、烈烈轰轰,倾厦赖乎支干。争奈何、战国纷纷,嬴秦扰扰,元气等閒飘散。谦让未遑,诗书安事,吾道厄于炎汉。陋矣河汾,贤哉濂洛,再整残编断简。倘若非、奎壁光辉,长夜几时能旦。
栖霞道中四首 其二。清代。夏孙桐。平坡秋草卧牛羊,隐约人家傍石梁。雨细风微凉意满,一峰忽过见斜阳。
送进士陈峣往睦州谒冯郎中。唐代。章孝标。孤帆几日程,投刺水边城。倚棹逢春老,登筵见月生。饮酣杯有浪,棋散漏无声。太守怜才者,从容礼不轻。
戊寅元夕。明代。李梦阳。春色闰冬后,元宵惊蛰边。软尘欺月散,繁火夺星悬。车马中原地,笙歌全盛年。无劳验花烬,难测是皇天。
洞庭东山诗七首 其一 太湖。明代。文徵明。沙渚依依云不动,风烟漠漠鸟飞回。横空暝色翻波去,绝岛秋声绕树来。今古奔腾疑地尽,东南伟丽自天开。眼中浩荡扁舟在,欲唤鸱夷酹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