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宋代。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吴惟信。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题赵荣禄水村图。元代。郭麟孙。泽国净秋色,远山横夕烟。水田群雁起,芦渚一罾悬。林树几间屋,君家若个边。扁舟何日去,相伴白鸥眠。
相和歌辞·凤台曲。唐代。王无竞。凤台何逶迤,嬴女管参差。一旦彩云至,身去无还期。遗曲此台上,世人多学吹。一吹一落泪,至今怜玉姿。
陈将军歌。清代。魏乃勷。将军面白如书生,十五二十能将兵。杀尽青徐贼百万,河北草木知姓名。财帛妇女无所喜,纵横雄辨富文理。下马辄乘书画船,昂藏走入扬州市。扬州繁华天下无,豪门藏垢多贪污。灌夫生平惯使气,麾斥大滑如庸奴。庸奴恃势公行赂,良懦含冤莫能诉。身余一剑报不平,坐持短长得远戍。远戍乃至黑龙江,获谴不为薏苡囊。铁衣摧残壮士死,英魂犹得守边方。边方帅府镇沙漠,羊羔饮罢无所作。马革弃置不上闻,逾岁泉台尚寂寞。寂寞谁怜鼙鼓臣,有真御史为乞恩。吾乡荐绅思旧伐,合词吁请动至尊。得旨建祠祀将军,吁嗟乎!将军有功于齐鲁。神之灵兮在东土,东人祀君君不吐。卫青去病何足数,李广不侯已千古。
己酉过姜如农东莱草堂二首 其一。明代。宋琬。拜杖端门下,孤臣命若丝。何堪天谴日,即是国亡时。谏草传梅尉,扁舟混子皮。似君幽隐处,独有白鸥知。
送唐肃察院赴东川提刑。宋代。魏野。按察东川十四州,几多山水似蓬丘。清时应喜无冤雪,赢得乘骢到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