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曲。南北朝。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江总。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虞美人 其四 回文。明代。俞彦。悠悠碧海青天远。目极愁山浅。画眉人去恨恹恹。挽惹嫩丝垂柳舞前檐。凝销渐烬芳兰麝。掩泪亭皋下。月随云淡晚窗晴。奈可懒妆浓鬓黛眉轻。
食蟹四首 其四。宋代。谢薖。有国尝忧以味亡,须知有毒味中藏。谁能不累口腹事,莫趁秋风衔稻芒。
小憩成季书室。宋代。韩淲。已喜青山在眼前,午阴佳树更清圆。枕书閒与寻幽梦,洗尽京尘意洒然。
送张王臣。宋代。赵蕃。邂逅高标识,漂流仁里依。君为鄂渚去,我亦鼎州归。风月情何已,江湖便苦稀。政嗟书莫数,忽喜麈重挥。论事多惊俗,谈诗每造微。方能以文会,遽复揽征衣。常伯麒麟像,词垣鸑鷟飞。官今况京秩,名且达天扉。天马当云路,沙鸥合钓矶。无庸问车笠,要不负覉鞿。
火彻甘泉达汉宫,边书间道下云中。流星阵后仍摇剑,落月楼头欲引弓。
贾谊少狂能系虏,谢安谈笑亦成功。十年上策嗟无用,枉杀丹心直贯虹。
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 其十七 秋烽。明代。韩上桂。火彻甘泉达汉宫,边书间道下云中。流星阵后仍摇剑,落月楼头欲引弓。贾谊少狂能系虏,谢安谈笑亦成功。十年上策嗟无用,枉杀丹心直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