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五月十九日大雨。明代。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殷殷隆隆。
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驱:驱使。
急雨:骤雨。
云:这里指乌云。
殷(yīn):震动。
池:池塘。
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创作出了《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高濯缨.古典诗词精品手册——明诗三百首:广州出版社,1995.09:38
《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会心堂。宋代。韩淲。胸中有天游,寓外皆所嬉。胜士固可逢,俗物亦可偕。杯酒得流行,放意而伸眉。兹辰我阳春,溪水多清姿。岸柳已青青,山花更晖晖。当筵主与宾,谈妙尤克谐。雷声忽送雨,云风动情思。由来理性真,肯计志愿违。松柏独也正,造物付之谁。欢笑酬座人,长言其勿噫。
二十二夜月。明代。苏福。三更半夜未成眠,残月今宵正下弦。若有远行人起早,也应相伴五更天。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宋代。苏轼。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薝卜,栀子花也,与雪花皆六出。)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君应旅睫寒生晕,我亦饥肠夜自呼。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九日邀郡守吴山登高。明代。皇甫汸。西历郡峰到上头,诸天下瞰五湖流。韦郎治郡多公暇,白傅耽山况属秋。黄菊紫萸开胜会,朱幡皂盖引仙驺。古来风景褰帷处,非是寻常落帽游。
蝶恋花 其四。明代。邵宝。屈指一阳今九九。绿起郊原,草色无还有。燕子归来应不久。主人病后初开酒。次第春光诗管取。论清景刚,道是才黄柳。半醒半醉花开后。几多人等閒白首。
永叔示及圣俞酬答因奉和寄圣俞。宋代。蔡襄。吾友多称君,思见寒附火。气温玉开籍,才敏鏃加笴。尝於师鲁书,言词屡及我。乖疏久益新,慕合迎已可。奈何縻组绶,无路动车輠。近乃得百篇,能诗今信果。清寒水石舂,怪险蛟螭锁。远念烟鸿去,呈妍露葩娜。古人虽已矣,风流未应堕。东来勿后期,山桃缀红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