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唐代。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夏日养疴西林二首 其一。明代。黄衷。赫曦届亭午,西风助蒸郁。呼童将小车,家林近幽密。赤鸠择树鸣,魿鱼喷波白。同云从东来,遗我佳雨色。雨歇日亦晡,贩市早扃室。谅彼禽鹿心,那能恋城邑。达人雅乘运,久矣置得失。念之感馀生,肯负头上物。
自题小像集唐十二首 其二。清代。瞿士雅。可怜形影似吾身,不似云台画像人。孤棹夷犹期独往,草堂闲挂似相亲。好同范蠡扁舟兴,自叹虞翻骨相屯。更恐五年三岁后,形容憔悴老于真。
题怡云卷。宋代。陈炜。富贵闻洛阳,幽寂称柴桑。亦有谪仙人,对酒明月光。月行有圆缺,花开易消歇。惟有空中云,变幻在倏忽。张君海内奇,爱之心怡怡。无心触石起,漠漠随风飞。读书在林麓,自停茅薝宿。长游湖海舟,帆樯共驰逐。不见花月好,光荣难自保。但随云卷舒,逍遥以终老。
古风。清代。纪迈宜。寒近寒自早,山空月方迥。爱此簿书稀,对月啜枯茗。推卷起就枕,夜阑清梦醒。四境胜地多,云壑洞幽暝。野鹤唳一声,孤峰秀逾挺。安得踏苍烟,直上盘崖顶。自我出关来,无日不见山。萦回数百里,往返疲且艰。佳处固幽旷,道旁多粗顽。树木望如赪,但觉山风寒。今朝扫阴霾,夕阳忽来还。龙门觌面迎,黛色若可餐。乃知千蛾眉,惟在心所忺。美恶固无常,志士发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