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唐代。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388页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江城子 秋日行舟。明代。沈麖。浮萍潆曲小桥边,似荷钱,似花钿。秋艇宜人、一路棹添烟。三径高情来访菊,无事尔,此身前。新生野水碧涓涓,跃鱼渊,钓丝牵。疏柳依依、坡岸弄轻妍。日落残霞分夜影,钟断处,塔铃传。
蝶恋花。近现代。章衣萍。独倚危栏看日暮。郎似清风,侬似风中树。三月相思无着处。夜深踏遍吴淞路。月下海边羞独去。水色潮声,总是伤心处。欲唤白云来共语。天寒云散难留住。
集次典寿香亭对菊限韵。清代。曹爚。雅会杂山农,风流羡仲容。秋光成五色,寒影见千重。日晚开高阁,村深闻远钟。杖头吾未办,率尔一相从。
苏子由寄题小庵诗用元韵和。宋代。孔平仲。官身粗应三钱府,吏隐聊开一草庵。拥砌幽篁如月映,覆檐乔木与天参。畏人自比藏头雉,老世今同作蛹蚕。岂独忘言兼闭息,舌津晨漱不胜甘。
郑仲升挽诗。宋代。林希逸。西轩同舍日,开爽莫如君。健笔疑淹笔,方巾似艾巾。壮年嗟斗粟,老日味羹芹。邻里交游尽,伤心宿草坟。
送刘景瑞还延平郎中刘廷信之兄。明代。祁顺。霜风萧飒催寒早,篱菊开残渚莲老。京华有客归故乡,弟兄怆别长安道。天伦气义最相亲,官舍优游过十春。只耽风雨连床好,其柰湖山入梦频。囊中拂拭双龙剑,耿耿晴虹吐光焰。当年俱自延津来,临别殷勤看不厌。太阿精采如龙泉,暂时分去无深怜。由来神物易变化,会合还思到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