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胡无人行。南北朝。吴均。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呵,宝剑,尖利如刺芒,我常拿在手上,爱看它放射耀眼的凛凛寒光。
呵,战马,身披铁铠甲,口衔金络头,多么威武雄壮,我飞身上马,追杀凶猛的敌寇,征讨狡黠的胡羌。一往无前呵,势不可当!
江南八九月,正秋高气爽,边塞的原野呀,早已霜厚风狂。
好男儿,为国效忠,何惧艰难困苦,不惜战死沙场!呵,朋友,让我破开肝胆,掬一腔热腾腾的血请您尝一尝!
胡无人行: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歌辞内容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
芒:物体的锋刃之处。
恒:经常,持久。持:保持。
铁骑:披着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骁虏:指凶勇的敌人。
金羁:饰金的马笼头。常用以借指马,这里借指精锐的骑兵。讨:征讨,讨伐。黠羌:狡黠的羌人。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
破:刨开。
参考资料:
1、卢冀宁.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市: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46-47页
2、陶文鹏.历代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3-64页
这首诗的动人处,主要在于贯通全诗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
诗的开篇写剑之尖利如芒、明亮照眼,诗人从剑起兴,睹物生情,展开联想,拓展慷慨激昂的情怀和杀敌报国的气概。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写铁骑奔驰,穷追敌寇。“铁骑”,披着铠甲的战马;“金羁”,饰金的马络头。二者互文见义,再加上手中的利剑,使铁骑奔突,喊杀震天,穷追敌寇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追骁虏”、“讨黠羌”,说明对手也非常厉害,反衬战争的激烈。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写边塞的气候。八、九月间,一般是秋高气爽之时,但边塞地区却早已是风霜一片,气候严酷恶劣。一个“早”字暗含某种对比,启人想象。这两句语意略移,但实际仍是从侧面来展示战争之严酷。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这两句直言自己不惜身死,不仅敢于披肝沥胆,誓死为国效忠,而且要破开肝胆,让人尝味,以验自己的心志。这既是对战争之严酷作最大无畏的回答,更是对自己许身为国的决心和勇气作的表白,出语慷慨壮烈。
全诗语言精炼,笔力雄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特别是“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慷慨壮烈,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吴均。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去临川书西津渔家。宋代。张孝祥。作客临川又一年,却寻归路浅滩船。宦游到处真聊尔,别恨何须更黯然。夹道长红惭父老,绕城浓碧记山川。无端此地成留滞,定自从渠有宿缘。
寄李南金。宋代。徐宝之。野风摇枯荄,长夜山雨寒。梦忽堕千里,拊胥黄木湾。美人秋水容,众芳洁初服。海树鸣骚骚,醉吟瘴云宿。忆昔西窗眠,三豀月如水。忽作千日别,人生别能几。有客从南来,说君新况好。升沉何足云,令德似为宝。同袍涧谷友,掉臂青云端。而我卧山阿。淡心如露兰。手种麓下梅,半吐欲迟雪。再三拂霜纨,待君画孤洁。寄书何时到,岁晚百念中。天涯一望断,雁远夕阳红。
莺。唐代。丁谓。刷羽幽栖地,啼克上苑间。金衣何睍睆,簧舌苦绵蛮。百啭情无及,迁乔迥莫攀。可怜求友意,出谷便关关。
杜鹃问答二首。宋代。刘克庄。昔南使粤北防秋,闻汝啼声悔远游。我忆故乡归久矣,君归未得使人愁。
当涂界寄裴宣州。唐代。张九龄。故人宣城守,亦在江南偏。如何分虎竹,相与间山川。章绶胡为者,形骸非自然。含情津渡阔,倚望脰空延。远近闻佳政,平生仰大贤。推心徒有属,会面良无缘。目夕遵前渚,江村投暮烟。念行祗意默,怀远岂言宣。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