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
小桃红·胖妓。元代。王和卿。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
半夜里学鸳鸯共眠同床,红色的锦被不住地摇荡。一场好事临到收场,却出了洋相,她一翻身翻到了对方身上。她身材这么高大,体躯这么粗壮,几乎压扁了瘦弱的情郎。
偌:如此。
沈东阳: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人称沈东阳。沈约有《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谓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即以“沈东阳”借称瘦腰男子。
这首小令的题材和趣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袒示了早期散曲的“俚曲”的胎记,其所表现出的风趣活泼,也是一目了然的。作者于煞有介事的交代背景后,安排了床上翻身、“压扁沈东阳”的可笑情节,可谓出奇制胜。“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等都是说唱文学中用得烂熟的文字,所谓“强作斯文语”,只要举一则明人模仿元人语言风格所作的《小桃红·西厢百咏》为例,就不难体会到这一点:“高烧银烛照红妆,低簇芙蓉帐。倒凤颠鸾那狂荡,喜洋洋,春生翠被翻红浪。”(《雨云欢会》)而“偌长偌大,偌粗偌胖”,那就更是百分之百的通俗口语。这一切诚如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说,“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喜剧情节和俚语俗言,可说是元代谐谑性散曲的两大要素。
中国戏剧源于俳优表演,因而带着特有的娱乐性。到了元代的杂剧,仍保留着净、丑的角色,插科打诨也成为元杂剧风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欣赏习惯,对元散曲应当说有直接的影响,致使谑乐也成为散曲的一项审美内容。散曲与杂剧互相间的交互、影响,注意的人不多,却是客观存在的。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王和卿。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不寐。宋代。张耒。荒庭雨多秋草侵,秋蛩相语秋夜深。草虫暗飞羽格磔,星河影高天淡白。骚人多怀夜不眠,老松微吟风飒然。山川浩荡何日还,晚空漫漫白露寒。
题八大山人画。清代。王必达。胜国有遗民,心比巢由苦。作画弗求工,超超谢规矩。烟云花鸟熊,初苦无意取。奇宕不可名,天然生媚妩。赝鼎资纷纭,兼金索市贾。效颦乃奇丑,西施反遭侮。十年竭冥搜,今朝始快睹。我如作者怀,万物皆尘土。纵笔入混茫,眼底忘今古。白秃及石涛,好手难悉数。空门文字禅,应推第一祖。悬之雪色壁,萧萧下风雨。
三妇艳。南北朝。刘孝绰。大妇缝罗裙,中妇料绣文。唯馀最小妇,窈窕舞昭君。丈人慎勿去,听我驻浮云。
点绛唇(和张文伯)。宋代。王之道。宿雨朝寒,芳时又过酴醿了。舞环歌绕。应恨金杯小。零乱霜蕤,点缀青青草。花间道。曾遭花恼。把酒呼晴昊。
和宫人望幸四首 其一。明代。黄衷。行宫宴罢起更衣,绛烛舒光似晓晖。侍女一时传辇过,紫檀清道暗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