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单刀:短柄长刀;直:径直;入:刺入。用短柄长刀直接刺入。原意是认准目标;勇猛向前。后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兵:武器。短兵:指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用刀、剑等一类短小武器近距离地面对面搏斗。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歌 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成语出处:宋 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大刀和阔斧都是古代的武器。原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充满战斗气氛。现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陇:古代地名;相当于今甘肃东部;蜀:古代地名;相当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陇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贪心不足。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 隗嚣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吹:吹嗽叭;擂:打鼓。原指用劲地吹喇叭和敲锣打鼓;表示庆贺。现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吹嘘。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喜庆的筵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颠:跌倒;扑:拍打。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形容理论、学说等完全正确;无可辩驳。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可以做屋栋房梁的材料。比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 成语出处: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设计让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用计谋引诱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地势。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3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大器物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当而屈才。 成语出处:宋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雕:刻;虫:鸟虫书。我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西汉时学童所学的一门功课。雕刻鸟虫书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语出处:《隋书 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贤才逢明时。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孟浩然》:“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成语出处:《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本领十分高强。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12回:“以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两种人物,都是有龙跳虎踞的精神,颠倒乾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药将铁(石)点化成金子;现多比喻修改文章、绘画或摘引词句略加改动即成佳作妙语。也比喻教师善于开导学生。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成语出处:《荀子 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 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高大的房屋即将倒塌。比喻即将崩溃的形势。 成语出处:明 梁辰鱼《浣纱记 论侠》:“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有大厦将倾,一木怎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行动敏捷。 成语出处:《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像闪电的光;燧石的火那样一闪即过。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极快。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 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画画或写文章在重要部分多花笔墨;着意下功夫。也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抓住关键。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的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成语出处:汉 王充《论衡 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织品上的花纹图案。也比喻男女间的性行为。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赠答张教授仲文》诗:“天孙缲丝天女织,倒凤颠鸾金粟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比喻气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 成语出处:宋 曾慥《类说》引《使辽录 南朝峭汉》:“弼曰:‘臣斗筲之器,不足道;本朝人材胜如臣者,车载斗量,安可数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大规模地进行武力讨伐(张:施行;挞伐:征讨)。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19回:“如果陛下必要大张挞伐,以示天威,则当多派士兵,以期必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空口说大话。 成语出处:《妙法莲华经 序品》:“今佛世主,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画画或写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0回:“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手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成语出处: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成语出处:《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成语出处:章炳麟《辨诗》:“淡而不厌者陶潜,则王维可废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多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 成语出处:《孟子·告子上》:“亦犹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计较小利。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找死。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成语出处:唐 杨炯《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贞观八年诏特进代国公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登坛拜将,授钺行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无法成功的事。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注:“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写作的刻意锤炼。 成语出处: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劝君韬养待征招,不用雕琢愁肝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闪而过的电光,日出以前的露水。比喻存在不久的事物。 成语出处:《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虚假的恭敬或过分的客气。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症结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成语出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成语出处: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成语出处: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过南荡》诗:“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截短仙鹤的长腿;接长野鸭的短腿。比喻做事生搬硬套;违反规律。续:接续。凫:野鸭子。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赤手:空手。指手中没有任何武器。指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或形容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也作“空拳赤手”。 成语出处: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咱如今少米无柴,赤手空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成语出处: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天上掉下来的。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美丽的景色。比喻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机遇。 成语出处: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形容像虫子一样开始动弹。比喻敌人策划准备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 句容水脉》:“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 成语出处:宋 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17卷:“法灯重整枪旗,再装甲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成语出处: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成语出处:宋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乘:趁着。趁着顺风;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气魄雄伟;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多含施展远大抱负之意。也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 成语出处:《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趁铁烧红的时候锤打它;比喻不失时机抓紧去做。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们要趁热打铁,一举攻破南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在男女之间进行的撮合;现常用来比喻从中联系、牵合、拉拢;使双方接通关系。 成语出处:明 周楫《西湖二集 吹凤箫女诱东墙》:“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做个穿针引线之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重:再一次;蹈:踏上;覆:翻倒;辙:车轮轧出的痕迹。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奇:奇兵;计;制胜:夺取胜利。①原指作战时运用奇兵或奇计;出敌人不意;制服敌人。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外的办法获胜。 成语出处:唐 陆贽《论替换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痴:呆;傻。原指对傻子说梦话;傻子信以为真。现在比喻凭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荒唐话。 成语出处:宋 无名氏《爱日斋丛钞》第三卷:“苏公肯亦效痴人说梦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成语出处: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寸步:寸步之路;形容距离非常短。①形容走路十分艰难;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②亦形容陷入窘境;无力摆脱。也作“寸步难移”、“寸步不移”。 成语出处:元 白仁甫《东墙记》:“听了他凄凉惨切,好教我寸步难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 成语出处:《剪灯新话 三山福地传》:“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成语出处:宋 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 成语出处: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宋书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作“满园春色”。 成语出处: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成语出处: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即使插上翅膀也难飞走。比喻无法逃脱。也作“插翅难逃”。 成语出处:明 周楫《西湖二集 胡少保平倭战功》:“王直细细叫人探视,见四面官兵围得铁桶一般,插翅难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与共。也作“唇齿相济。”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王:帝王;君王;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自称为君主、霸主。比喻凭借势力;飞扬跋扈;独断专行。 成语出处:宋 汪元量《读史》诗:“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风:比喻笑容。形容情绪愉快;满脸高兴的样子。也作“满面春风”。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四折:“春风满面乐醄醄,一声长笑海山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花草树木的枝茎粗壮。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工作粗糙;做事不认真、不细致;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又比喻不周密、不详细或比喻粗略的轮廓。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8卷:“《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摧:破坏;枯:枯草;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原作“摧枯折腐”。 成语出处:《晋书 甘卓传》:“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引申为人的棱角和锐气。比喻刚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 成语出处:《人民日报》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从他十四岁在乡间初露锋芒时算起,已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重:重新。重新看见天和太阳。比喻摆脱了黑暗困苦的环境;又见到了光明。也作“复见天日”、“重睹天日”、“再见天日”。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杨八老越国奇逢》:“幸天兵得胜,倭贼败亡,我等指望重见天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清 孙雨林《皖江血 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沧海:大海;横流:水溢出河道四处奔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也作“横流沧海”。 成语出处:《晋书 王尼传》:“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食:吃;吞:整个儿咽下去。像蚕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来;或像鲸鱼吃食一样大口大口吞。比喻强国用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国领土。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六》:“汝先遗二孤侄,汝蚕食鲸吞,几无余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成语出处:《晋书 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40章:“他们喊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唱对台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系:拴,缚。用长绳子把太阳拴住。比喻想留住时光。 成语出处:晋 傅玄《九曲歌》:“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重:再一次;温:复习。重新经历旧日的梦境。比喻再次经历或回忆以前美好的事情或情境。也作“旧梦重温”。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寻梦》:“天呵,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