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等:相同;量:估量;评价;齐:一样。不顾事物的区别;作同等看待。 成语出处:清 况周颐《蕙风词话》:“或带烟月而益韵,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比喻利少害多。也指贪财好色,不顾性命。 成语出处:《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东一点;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也形容经济小为应急需到处挪借。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拼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成语出处:京剧《龙江颂》第一场:“为了堵江救旱,我们是会损失一些,这照我们下棋的说法,就叫做‘丢卒保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成语出处:唐·王勃《滕五阁序》:“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代人作事或写文章。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待:等待;时:时机;分:本分。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当以待时守分,何日是我那发迹的时节也呵!”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各省系军阀慑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过,曹辊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辙:车迹,指道路。走别人走过的路。指因循旧说,无主见地人云亦云。 成语出处:宋·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秉笔之士所用故实,有淹贯所不究者,有蹈前人旧辙而不讨论所以来者,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成语出处: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曾不问资本所以群趋于都会之故,是所谓倒果为因者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滴水也都漏不出去。比喻说话做事非常周全、严密;没有丝毫漏失;使人无隙可乘。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公孙官率领军士,拘获车仗人等,真个是滴水不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涤除陈旧,换上新的。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譬之昨死而今生,须从此涤故更新;再一馁,则不可为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到处奔跑。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也形容到处逃窜。走:跑。 成语出处:元 魏初《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遥望神州,故人千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担雪塞井”。 成语出处:《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大似担雪填井,傍若无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粗:粗糙;滥:过多而不加以节制。原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现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讲求质量。 成语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商贾的批评》:“如果并不以卖文为活,因此也无须‘粗制滥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操:做;过:过分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马觭轮无的反者,操之急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在男女之间进行的撮合;现常用来比喻从中联系、牵合、拉拢;使双方接通关系。 成语出处:明 周楫《西湖二集 吹凤箫女诱东墙》:“万乞吴二娘怎生做个方便,到黄府亲见小姐询其下落,做个穿针引线之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顾区区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 成语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七:“要是我们不抗战,今天早已经亡国了。陈规陋习也一样,你不跟它斗,它就会压垮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草草:草率;马虎;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结束了。也作“草率了事”、“草草完事”。 成语出处: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为友人写《心经》毕,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煮沙子作饭。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成语出处:唐 顾况《行路难》诗:“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 成语出处:宋 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成语出处: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 新唐书本纪书法》:“明初修史时,即据其成文编入,不复彼此互订,以归画一,亦可见其草率从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 成语出处:《晋书 周顗传》:“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惩:惩戒;忿:愤怒;窒:抑止;欲:嗜欲。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成语出处:《周易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不必要的重叠。 成语出处:南朝 陈 姚最《续画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行书六》:“正夫以精忠相与图回至治,其所以持盈守成,而熙丰之盛德美意,灿然一新,正夫其有力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超出世事离群独居。《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亦作“超然独立”。《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成语出处:《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曰:‘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超然独处”。 成语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君子……超然独立,卓然离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哀帝纪》:“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厌:嫌;烦:麻烦。不嫌麻烦。 成语出处:宋 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成语出处: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不屑:认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顾: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成语出处: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 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务:从事;正业:正当的职业;本职工作。不干正当的工作。现多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 成语出处: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意指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成的车子;用起来也能合辙。现用以比喻不进行调查研究;只凭主观想象办事;不符合客观实际。 成语出处:宋 朱熹《<四书>或问》第五卷:“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 成语出处: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玲珑:透亮;清澈的样子;也指人机灵、灵巧。原指室内各面窗户敞通明亮。后形容为人机灵;善于应付。 成语出处:唐 黄滔《黄御史集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七面八面玲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成语出处:东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厌世:厌弃人世。指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人非常世故,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很周到。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把个铁铮铮的十三妹倒寄放在那里为起难来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便宜:方便合适。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成语出处:宋 曾巩《洪范传》:“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拔出钉子,抽掉楔子。比喻解除困难。 成语出处: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成语出处:《晋书 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多此一举。 成语出处:宋 苏轼《答程彝仲推官书》:“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饭叫饥,聊发千里一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 成语出处: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成语出处:汉 荀悦《申鉴 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不差一毫一厘。 成语出处:宋 李昉《太平广记》第158卷引《玉堂闲话 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 成语出处:《晋书 张轨传》:“圣王将举大事,必崇三讯之法,朝置谏官以匡大理,疑承辅弼以补阙拾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王树元《杜鹃山》第五场:“鞍前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为你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碍;妨碍;阻碍。指多方受阻;难以顺利做事。也指妨碍他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2卷:“后边有些嫌忌起来,碍手碍脚,到底不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不求进步。 成语出处: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按:按照;部:类别;班:次序。原意是指按照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安排好层次;选择、组织好词句。后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步骤做事。 成语出处:西晋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成语出处:清 魏源《默觚下 治篇七》:“彼安常习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陈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声而扰格者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7卷:“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成语出处: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挨家挨户,一家也没有漏掉。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61回:“写出岳元帅父子受屈情由,挨门逐户的分派;约齐日子,共上民表,要替岳爷申冤。”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