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忧心国家,爱护百姓。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徇:为国献身。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赠裴垍官制》:“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长青不衰。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因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筠,竹。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柳庄传》:“梁主奕叶重光,委诚朝廷,而今已后,方见松筠之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死得光荣。 成语出处: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楔子:“则俺这家豪富祖先积,他为甚施仁布德,也则要搏一个孝子和贤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审:审查。度:估量。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孟君子审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识大体,顾大局。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来作个媳妇,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成语出处: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成语出处:南朝 梁元帝《为东宫荐石门侯启》:“点漆凝脂,事逾卫玠;浑金璞玉,才匹山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富:有钱;贵:旧指官位高;淫:迷惑、诱使腐化堕落。指不为金钱和权位所迷惑。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公正无私、胸怀坦白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八 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成语出处:《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高尚坚贞的节操超出普通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列传》:“窃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乌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贞高绝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像玉那样纯洁;似冰那样清明。形容人品高洁。也作“冰清玉洁”。 成语出处:唐 杨炯《李怀州墓志铭》:“金多木少,孔文举之天骨;玉洁冰清,华子全之神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太尉神知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成语出处:《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饿着肚子办公事。形容一心为公;勤奋工作。枵:空虚;从公:从事公务。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活地狱》:“要想他们毁家纾难,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成语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言行光明公正,不偏不倚。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又听宝钗这一番话,半是堂皇正大,半是体贴自己的私心,更觉比先心动神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舍己救人也要凑好了机会,不然,你把肉割下来给别人吃,人们还许说你的肉中含有传染病的细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成语出处:元·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成语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成语出处:汉·侯霸《李通辞位议》:“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成语出处:《尔雅 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人心胸开朗。 成语出处:南朝 宋 鲍照《代淮南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胸坦荡,不同凡响。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杂录二·王琚》:“及与语,磊落不凡,问其姓,乃王琚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人品高尚,举止文雅。 成语出处:宋 柳永《玉女摇仙佩 佳人》词:“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成语出处:《新唐书 文艺传上 王勃》:“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襟怀坦白,光明正大。 成语出处:《明史·王恕马文升刘大夏传赞》:“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刚言鲠亮,有古大臣节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襟怀:胸怀;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成语出处:清 陈文述《放牛行同前韵》:“董君性仁慈,襟怀亦坦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 成语出处:宋·程颐《程明道先生行状》:“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成语出处:《周易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磊落:错落分明;引申指人洒脱不拘;直率开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白。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无私。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高风:纯洁清高的风格;峻节:坚定不移的节操。形容高尚坚贞的风骨节 成语出处:宋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出处:清 龚自珍《论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端庄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详细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