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成语

共 55 个成语

自觉形秽

zì jué xíng huì

成语解释: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后也泛指与人相比,自愧不如。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详细解释

知微知彰

zhī wēi zhī zhāng

成语解释: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着特征。形容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详细解释

彰明较著

zhāng míng jiào zhù

成语解释:极其明显。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详细解释

玉石不分

yù shí bù fēn

成语解释:比喻好坏不分。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洎乎近代,厥道寖微;玉石不分,薰莸错杂。”

详细解释

胸中有数

xiōng zhōng yǒu shù

成语解释:指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心里有底。

成语出处: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主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

详细解释

胸中无数

xiōng zhōng wú shù

成语解释: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成语出处: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详细解释

是非分明

shì fēi fēn míng

成语解释:正确和错误非常分明。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详细解释

识时达务

shí shí dá wù

成语解释: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分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详细解释

深知灼见

shēn zhī zhuó jiàn

成语解释: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详细解释

清渭浊泾

qīng wèi zhuó jīng

成语解释:《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古以为渭水清,泾水浊,后因称“清渭浊泾”。亦以喻两相比较,是非好坏分明。

成语出处:《诗·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泾水以有渭,故见其浊。”

详细解释

了若指掌

liǎo ruò zhǐ zhǎng

成语解释: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

成语出处:《宋史 道学传序》:“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详细解释

见智见仁

jiàn zhì jiàn rén

成语解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详细解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成语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详细解释

不识庐山真面目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语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详细解释

不知天高地厚

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

成语解释: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详细解释

自惭形秽

zì cán xíng huì

成语解释: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形容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形体;秽:丑;肮脏;差。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详细解释

真知灼见

zhēn zhī zhuó jiàn

成语解释: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详细解释

自不量力

zì bù liàng lì

成语解释:自己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

详细解释

眼内无珠

yǎn nèi wú zhū

成语解释: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详细解释

以管窥天

yǐ guǎn kuī tiān

成语解释: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从管子里看天。比喻见识非常狭隘;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很肤浅;很片面。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详细解释

有眼如盲

yǒu yǎn rú máng

成语解释: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师父,弟子有眼如盲,只望师父救度咱。”

详细解释

以蠡测海

yǐ lǐ cè hǎi

成语解释:以:用;蠡:贝壳;利用贝壳当瓢;测:量。用贝壳来量海水。比喻观察或了解得很狭窄、片面;也比喻知识浅薄。

成语出处:汉 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详细解释

心中有数

xīn zhōng yǒu shù

成语解释:比喻了解实际情况;心里有底。

成语出处: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山东交锋做准备。”

详细解释

显而易见

xiǎn ér yì jiàn

成语解释:显:明显。很明显;极容易看清。

成语出处:宋 王安石《洪范传》:“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难知,莫若质诸天物之显而易见,且可以为戒也。”

详细解释

心中无数

xīn zhōng wú shù

成语解释:指对情况不太了解或处理事情没有把握。数:数目;指掌握的实际情况。

成语出处:蒋和森《风萧萧 冲天记一》:“他虽然素称'博学',熟读经史,可是对此却心中无数。”

详细解释

心明眼亮

xīn míng yǎn liàng

成语解释: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

成语出处:南北朝 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心明通亮,用人言必由于己。”

详细解释

先见之明

xiān jiàn zhī míng

成语解释:先见:预见;明:指能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详细解释

薰莸同器

xūn yóu tóng qì

成语解释:香草和臭草收藏在同一个容器内。比喻好人与坏人共处。薰:香草;莸:臭草。

成语出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详细解释

行成于思

xíng chéng yú sī

成语解释: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成语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详细解释

闻一知十

wén yī zhī shí

成语解释: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详细解释

螳臂当车

táng bì dāng chē

成语解释:螳螂奋举前腿来挡住车子前进;不知道它的力量根本不胜任。比喻自不量力地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失败。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详细解释

通幽洞微

tōng yōu dòng wēi

成语解释: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

详细解释

数往知来

shǔ wǎng zhī lái

成语解释: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成语出处:《周易 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详细解释

青红皂白

qīng hóng zào bái

成语解释:皂:黑色。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指不同颜色。喻指事情的是非曲直。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州官得过了贿赂,那管青红皂白,竟断道:‘夏家欠林家二千两。’”

详细解释

弄斧班门

nòng fǔ bān mén

成语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成语出处:唐 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详细解释

明辨是非

míng biàn shì fēi

成语解释: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成语出处: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详细解释

目不见睫

mù bù jiàn jié

成语解释: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详细解释

蠡酌管窥

lǐ zhuó guǎn kuī

成语解释: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三卷:“蠡酌管窥,一至于此。”

详细解释

鉴往知来

jiàn wǎng zhī lái

成语解释:鉴:仔细考察。仔细考察过去;就可以推知未来。

成语出处:《诗经 大雅 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详细解释

观过知仁

guān guò zhī rén

成语解释: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详细解释

穿凿附会

chuān záo fù huì

成语解释:穿凿: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附会: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指勉强生硬解释;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续笔》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详细解释

不得而知

bù dé ér zhī

成语解释:得:能够。无从知道。

成语出处: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详细解释

不出所料

bù chū suǒ liào

成语解释:出:超出;料:推测;料想。指没有出乎预料。即在意料之中。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我从昨夜与密斯谈天之后,一直防着你,刚刚走到你那边,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详细解释

不知好歹

bù zhī hǎo dǎi

成语解释: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详细解释

不敢苟同

bù gǎn gǒu tóng

成语解释:苟:苟且。不敢随便地同事。指对人对事抱慎重态度。

成语出处: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详细解释

不识时务

bù shí shí wù

成语解释:不识:不认识;务:事务;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势。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详细解释

不知轻重

bù zhī qīng zhòng

成语解释: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成语出处:战国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

详细解释

不识好歹

bù shí hǎo dǎi

成语解释: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详细解释

不辨真伪

bù biàn zhēn wěi

成语解释: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不辨真伪。”

详细解释

不知深浅

bù zhī shēn qiǎn

成语解释: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

详细解释

不知死活

bù zhī sǐ huó

成语解释: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详细解释

不知高低

bù zhī gāo dī

成语解释: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详细解释

不知就里

bù zhī jiù lǐ

成语解释: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成语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详细解释

不知进退

bù zhī jìn tuì

成语解释: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成语出处: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详细解释

不识抬举

bù shí tái jǔ

成语解释: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详细解释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