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七步成诗”。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开诚相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成语出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法聪早当此际,遥遥地望见,果是会相持,能征惯战,不慌不紧不忙,果手疾眼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女长须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闷闷: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烦闷抑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生命垂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谋:谋划;安排。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力:竭力;排:排除;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或驳倒各个人的议论;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成语出处:宋 苏辙《上皇帝书》:“臣以不识忌讳,得罪于有司,仁宗哀其狂愚,力排众议,使臣得不遂弃于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成语出处: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3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踪阚,鹅行鸭步怀愚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一回:“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欢读左秋明《春秋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 中庸》:“小人而无惮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依恋着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开创帝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横行:行动蛮横;倚仗暴力干坏事;无忌:肆无忌惮。仗势无所顾忌地干坏事。 成语出处:《明史 赵南星传》:“乡官之权大于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荒淫:贪酒好色。生活糜烂;不知羞耻。 成语出处: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丑态百出的,伤天害理的,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缓:延缓。指作战时延缓对方进兵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荒淫:淫乱无度,贪恋酒色。无道:不讲或不行道义。多指君主生活糜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今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甚于汉之昌邑,不能主天下。吾谨按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光辉:闪烁耀眼的光;灿烂:光彩明亮的样子。光亮耀眼;色彩鲜明。也用来形容事业的伟大辉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护驾龙虎官军二万五千,分为五对,每对五千,按青、黄、赤、白、黑五色,旗幡甲马,并依本色,光辉灿烂,极其雄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诡计:欺诈的计谋;端:事物的另一头;一方面。狡诈的计谋是多方面的。形容坏主意很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7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双是新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官位不够重要,势力也很小。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则陛下一阶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舍弃恩德,断绝道义。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1回:“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耗费气力和心思。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却说玄德前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振奋勇气,施展威风。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凤的羽毛,鸡的胆子。比喻外表英武而实际怯弱。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不受赏赐,辞去官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曹操]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变化不定。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三三回:“操曰:‘袁谭小子,反覆无常,吾难准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恩荣:恩惠荣宠。济:调济。恩惠与荣耀两种手段一起施行。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 成语出处: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寸下得很大。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无足轻重的寻常人。等闲:寻常;一般。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却教帐中排开七重刽子手,刀枪剑戟,灿若霜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辉煌:光辉耀眼。形容灯光烛火通明,光辉耀眼。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军士引阚泽至,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脚与脚相触地同睡在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失意颓丧貌。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露出大部分身子,也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露体,或睡或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3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言长驱直入。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若擒了曹休,便长驱直进,唾手而得寿春,以窥许洛,此万世一时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成语出处:元 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半条计策也施展不出。比喻没有一点办法。 成语出处: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之主张建设,反致半筹莫展,一败涂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宋江秉烛待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置:安放,这里有“加以”之间。褒:褒奖,夸赞,表扬。贬:贬低,指责。不加以表扬或批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2回:“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一‘活’字而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态度傲慢。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后悔已来不及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为建业的根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