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成语出处:郭沫若《雄鸡集 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太史公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郐而下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追求近的,舍弃远的。 成语出处:唐·刘知幾《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厉,下终鲁之定哀,而不云《国语》,惟称《史记》,岂非忘本徇末,逐近弃远者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成语出处:《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一朝一夕”。 成语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绌:不足;赢:有余。在衰败的时强做奢侈的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世家》:“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成语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深刻而显明。 成语出处:《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后因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为“犬牙盘石”。 成语出处:《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穿窬之盗;小偷。 成语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就:归于,留下。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成语出处:《史记 律书》:“三月也,律中姑洗。”张守节正义:“《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去故就新,莫不鲜明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 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战国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成语出处:《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荦荦:明显。明显的重大的方面。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成语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成语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龙驭上宾”。 成语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成语出处:《战国策 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 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明 徐元《八义记 张维评话》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敬授民时”。《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沉集传:“人时,谓耕获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后以“敬授人时”指颁布历书。 成语出处:《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沉集传:“人时,谓耕获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津:渡口;关:关口;险:险要之地;塞:要塞。指水陆山川关隘、险要之处。 成语出处:《史记 秦始皇本纪》:“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曰:'秦并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唐·王勃《上刘右相书》:“虽复舳舻沸海,旌旗触天,铁山四面,金城千里,亦不能为敌人计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成语出处:《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成语出处:《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急:解急;救难。解救别人的困难。也作“急人之急”、“急人之难”、“急人之危”。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积累德行与善事。 成语出处:《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论》:“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又《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成语出处:《史记 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成语出处:《史记 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晋 陆云《答车茂安书》:“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表示居官为人忠诚谨慎。 成语出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好:喜欢;善:亲善;乐:乐意;施:施舍;把财产给别人。指喜欢作善事;乐意施舍。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乐书二》:“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富商巨贾”。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徒豪杰诸侯于京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吭,喉咙。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 成语出处: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按,亢,同“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杀。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发:发现;纵:放纵,也通“踪”。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暗中操纵指挥。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多多益善”。 成语出处: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汉书》作“多多益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成语出处:《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兼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使人震惊。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事见《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后因以“东市朝衣”为朝臣被杀之典。 成语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成语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东门黄犬”。 成语出处:《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成语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成语出处:《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成语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及《史记·张仪列传》载:刺虎,战国时,陈畛说秦惠王,引卞庄子刺虎为喻,先待齐楚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持鹬,用“鹬蚌相持”之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成语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成语出处:《史记·田单列传论》:“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到极点。眦裂,睁裂眼眶。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成语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齿牙:比喻谗言。指谗言拨弄,造成灾祸。 成语出处:《史记 晋世家》:“初,献公将伐骊戎,人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成语出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司马贞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 成语出处:《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赞》:“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得摄尺寸之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陈:旧;因:沿袭。原指皇家粮仓里;陈粮再加上陈粮;年年堆积。后用以比喻沿袭旧的一套;没有改进和创新。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通宵宴饮。 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成语出处:《史记 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带子一样。 成语出处:《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博学多识的人。 成语出处:《史记 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 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成语出处:《逸周书 史记》:“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同“便宜从事”。 成语出处:《史记 萧相国世家》:“[萧何]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成语出处:《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成语出处:《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论》:“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成语出处: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 外戚世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成语出处:《史记 乐书》:“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枚身死国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 成语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成语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成语出处:《史记 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