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饮水要明白它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六:“谬膺重任,得免愆尤,实老师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衔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岳,亦写作“岳”。谓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亦作“岳峙渊渟”。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
成语出处:《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成语出处:清 钱谦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笃诫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也不用排军校,你端的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见得最是,但我还有三个小徒,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护贫僧,方得到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遇水迭桥”。
成语出处:康濯《太阳初升的时候·竞赛》:“他们的劲头都鼓的当当响,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气儿跑步向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
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鱼水和谐,燕莺成对,琴瑟相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鱼水和谐。
成语出处:明·袁凫公《八声甘州·代周非月赋别阿蝉》套曲:“冤家聚首,似漆胶相和,鱼水相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鱼水和谐。
成语出处:明·沈仕《新水令·闺情》套曲:“着甚来由,晓夜无休,又不是鱼水相欢,胶漆相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成语出处: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游山玩水”。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形容光滑润泽。②形容人的圆滑、狡诈。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原来这顶柜子里面,中腰不安抽屉,下面也没榻板;那后面的背板一扇到底抹的油光水滑,像是常有人出入的样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旧唐书·崔慎由传》:“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佀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饮水知源”。
成语出处: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谓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成语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成语出处: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饮水啜菽”。
成语出处: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自招灾祸。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成语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成语出处:《庄子 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成语出处:《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类同很难辨别。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若以水投水,何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先进》:“[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成语出处:语出《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这位霸王果然能照我家子晰公一般,领略些沂水春风乐趣,自然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成语出处:元·柯丹丘《荆钗记·民戴》:“老爷自到任以来,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礼远送。”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形容失败惨重。
成语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杳无踪迹”。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专。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不过瞿耐庵惧内得很,一直不敢接他上任。那爱珠又是堂子里出身,杨花水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成语出处:唐·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多指男女情人。
成语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鱼。”明 张凤翼《红拂记 传奇大意》:“李靖人豪,张姬女侠,相逢似水如鱼。”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俐齿伶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顺水推船”。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顺应当时的情势,采取相应的行动。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石霜圆禅师法嗣·大宁道宽禅师》:“万用自然,不劳心力。到这里唤作顺水放船,且道逆风兴楫,谁是好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
成语出处:李劼人《天魔舞》第26章:“唐淑贞只有一年多的实际经验,而且是一条枪的,自此下手以来,一直是顺水顺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禅师》:“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不着痕迹。
成语出处:清·薛雪《一瓢诗话》:“作诗用事,要加释语;水中著盐,饮水乃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王害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成语出处: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路程遥远。
成语出处: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泄不通”。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县相知,榜标道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同“水远山遥”。②谓山河辽阔。
成语出处:宋·辛弃疾《临江仙》:“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泄不通”。
成语出处: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水上住宿,临风野餐。形容旅途生活艰苦。
成语出处:元·萨都刺《还京口》诗:“吏人莫见参军面,水宿风餐鬓发焦。”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木清华”。
成语出处:《宋书·隐逸传论》:“且岩壑闲远,水石清华,虽复崇门八袭,商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仿佛林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文选 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成语出处:《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后以“水剩山残”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成语出处: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秀山明”。
成语出处: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成语出处:唐·李嘉佑《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诗:“一官万里向丰溪,水宿山行鱼浦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成语出处: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成语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劝谏他似水里纳瓜,他看觑咱如镜里观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二郎神>》:“水流花谢,春事竟茫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成语出处:唐·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诗:“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菜肴丰富。
成语出处: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乃并列两几,水陆杂陈,各序齿环公子而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米无交”。
成语出处: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我知道上海虽然也许比知道绍兴多些,但是绍兴究竟是我的祖籍,上海是和我水米无干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汛期过后,水位下降,河水流入了河槽。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今日听了这些话,心里方才水落归漕,倒也喜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成语出处:宋·陆游《临江仙·离梁州作》词:“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里羊一套>》:“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洁:洁白。清:清净。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成语出处:晋·张华《魏刘骠骑涞》:“金刚玉润,水洁冰清,郁郁文彩,焕若朝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穷山尽”。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极言历时长久。
成语出处:郭沫若《女神·湘累》:“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水枯石烂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尽鹅飞”。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折:“我则道地北天南,锦营花阵,偎红倚翠,今日个水净鹅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水火不避”。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泛指山水景色。
成语出处: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山势萦回水脉分,水光山色翠连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不避艰险。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中捞月”。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里纳瓜”。
成语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好家私水底纳瓜,亲子父在拳中的这掿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芭蕉清禅师法嗣·芭蕉继彻禅师》:“水长船高,泥多佛大。”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米无干”。
成语出处:《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水中捞月”。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卷:“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却如水底捞月。”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
成语出处: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张安道论科第》:“谚云:水到鱼行。既已官之,不患其不知政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供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 <祝发记 分食寄姑>》:“慈帏恩爱成抛闪,怎能够菽水承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成语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山残水,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盛:以器受物。比喻说理严密。
成语出处:梁启超《霍布士学案》:“霍氏之哲学,理论极密,前呼后应,几有盛水不漏之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成语出处: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一勺水,一块肉。喻量少。
成语出处: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勺水一脔不足言,冀后之人增其式廓。”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成语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山珍海味。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记其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道路遥远。
成语出处:宋·杨无咎《玉抱肚》词:“见也浑闲,堪嗟处、山遥水远,音书也无个。”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生]娘子,莫不是虑着山遥水远么?[旦]奴不虑山遥水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山穷水尽”。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山穷水尽”。
成语出处:宋·陆游《冬夜吟》:“饥鸿病鹤自天寐,山穷水绝谁为邻。”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下来,形容十分悲伤。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搜神记》:“姑忆念新妇,声彻黄天,泪下如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泾水清,渭水浊。比喻人品的高下和事物的好坏,显而易见。
成语出处:《诗经 邶风 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谓水清,故见泾水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借水行舟”。谓趁势行事。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狱官借水推船,权把吴清收监,候病痊再审,二赵取保在外。”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浆水不沾。谓为官清廉,无取于民。
成语出处:晋·干宝《搜神记》第11卷:“少给佐吏,浆水不交。为从事,大小毕举,郡县敛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不可能的事。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