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射箭时左手支撑;右手弯曲。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绌:屈;不足)。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从中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战国时策士为推行合纵或连横策略而进行游说的手段。后形容在政治、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纵横:合纵与连横;捭:开;阖:合。 成语出处:汉 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 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人姬妾多(多见于旧小说)。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它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葬身:埋葬尸体。尸体被鱼所食。指淹死水中。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原指诸侯国会盟的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进行外交谈判。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灾祸转变为幸福。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早晨出动,晚上归来。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自己惭愧;比不上别人。形容因自觉不如别人或有缺点而感到惭愧。 成语出处:唐 元结《七不如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相互扶持。同“枝叶相持”。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战国,诸姬微矣……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豫:迟疑。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成语出处: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延:延长;益:增加。 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成语出处:《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嫣然:美好的样子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的样子。也作“嫣然而笑”。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舍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对远方国家联合;对邻近国家攻占的外交策略。后来指利用关系转较远的力量来攻击眼前对手的处世手法。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郁郁:忧郁;发愁的样子;寡:少。心里发愁;少言少语;闷闷不乐。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九章》:“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趁着双方争持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琼:美玉。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成语出处: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休道是酒,便是玉液琼浆,我咽不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 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蝼蚁:蝼蛄和蚂蚁。自己先死埋葬地下,为别人驱除蝼蚁。比喻效命于人,不惜先死。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株:露出地面的的树桩。形容彻底铲除。也比喻除恶务尽。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心神不定。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绮纨之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握雨携云”指男女欢合。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五尺之童”。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传播之迅速。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成语出处:《战国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亦作“巫山洛水”。参见“巫山云雨。” 成语出处: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重大的事变。崩:倒塌。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大树坡义虎送亲》:“忽地乱喇的一声响亮,如天崩地裂,一件东西向前而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成语出处:《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不预其事而轻易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成语出处: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成语出处: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在杯酒之间取得胜算,现亦指与各国进行外交谈判或以高明的谈判手段制胜对方。 成语出处: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晋·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甘:味道好。吃东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虱子的小腿,虮子的肝脏。比喻非常微小的东西。 成语出处:战国楚·宋玉《小言赋》:“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噬,犹委余而不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桑荫未移”。语本《战国策 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成语出处:语出《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式样奇怪而异于时尚的服饰。 成语出处:战国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以前的功劳、成绩完全丢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成语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幹三马次苏子由韵》:“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切齿:咬紧牙齿;腐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睡觉、吃饭都不得安宁。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 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战国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怦然:形容心跳。指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宋玉《九辩》:“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