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采用重复单元基团加和法计算了醇酸树脂不同油度的溶度参数。
2、采用电晕和紫外线辐照,在涤纶织物表面引入含氧极性基团。
3、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以四丁基氯化铵为催化剂合成了端基含磺胺嘧啶的聚乳酸,将肿瘤导向基团引入了可生物降解药物载体。
4、高度氧化的环、苯并芴的环,以及环的重氮基团取代。
5、结果表明,键合剂的效能与键合剂和粘合剂的互溶性、粘合剂的链段结构、粘合剂的活性基团和固化剂的反应速度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有强烈的相关性。
6、因此,深入研究含有供电子基团的共轭烯炔化合物各种性质,扩展其在各领域上的应用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7、在每个左旋赖氨酸或左旋精氨酸分子中都具有两个氨基基团,这种碱性氨基酸的存在对于得到均一分布的银纳米颗粒是不可或缺的。
8、木材在潮湿的时候就会膨胀,而干燥的时候会缩小,这取决于其中含有的氢氧基团,它可以吸收和释放水分。
9、作为人工模拟酶,通过改变氮杂环蕃化合物的形状以及引入活性基团,形成不同包结性能的主体化合物。
10、而在晶体结构中,每个喹吖啶酮中心被毗邻分子的两个辛基链和两个喹吖啶酮基团包围。
11、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它是通过联接基团将两个两亲体在头基处或紧靠头基处连接起来的化合物。
12、三甲基氯硅烷是最重要的有机硅试剂之一,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用于基团的保护、作氯化剂及反应的活化剂等。
13、同时将天然石墨鳞片进行锻烧处理,有效去除生产过程中附着于其表面的各种油性物质及基团。
14、建立计算无限稀偏摩尔体积的基团贡献模型。
15、探讨了给电子基团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16、阐述了酞菁环的电子结构是其具有气敏性的基础,讨论了配合物中的中心原子和取代基团对配合物气敏性的影响。
17、吡啶基及其衍生物由于它们特有的活性,已成为新医药和农药开发中重要的组成基团。
18、大多数连于芳核能被直接取代的基团仅限于重氮盐。
19、用红外扫描跟踪紫外固化过程特征基团吸收峰的变化率,分析紫外固化行为变化进展。
20、环氧基团在乳液胶膜热处理时交联,从而改善了胶膜的力学性能及耐水性、耐溶剂性能。
21、荷电镶嵌膜系由一系列规则排列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基团所组成,每一基团为其反离子提供从原料液相到渗透液相的连续通道。
22、胺肟型螯合纤维的胺肟螯合基团可以与某些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增强了吸附金属离子的定向性和选择性。
23、价键理论根据鞣剂与胶原活性基团形成配位键的强弱,解释各种无机鞣剂鞣革性能的差异。
24、本发明涉及新型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这些化合物为经由特定连接基团连接的酞菁和单偶氮染料的分子组合。
25、由于同时引入了亲水性和疏水性基团,因此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乳化增稠剂。
26、比较研究了三种含苄叉环戊酮基团的新型香豆素类光敏染料。
27、这些化学反应产生了许多强阴离子基团,并伴随着二硫键和肽键的断裂。
28、说明了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从胶粘剂的化学结构入手,增加活性基团,以提高可染性和粘接强度。
29、利用带有活性官能基团的大分子单体,采用酯化反应工艺,与多元酸、多元醇进行缩聚反应,合成的饱和聚酯树脂与丙烯酸树脂具有非常好的相容性。
30、环氧乙烷试验这个试验测定环氧化物含量。它以环氧乙烷基团上卤化氢的增加量为基础。
31、卤代有机物由于有卤代基团的存在而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抗降解能力,其生物降解的关键步骤为脱卤反应,是还原反应。
32、红外光谱及光电子能谱表明,臭氧氧化在碳黑表面引进了羧基基团。
33、评述了阳离子型聚合中电子重排、基团迁移异构化聚合反应和机理。
34、该理论是基于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出蛋白最初的折叠位点出现在多肽链的非极性基团处。
35、将带有某些耐酸基团的树脂用于预鞣时,这类树脂会占据皮纤维间的部分空隙,从而对随后的鞣制工序中皮对铬的吸收产生影响。
36、分析了不同的离去基团和不同的保护基策略对糖肽合成的影响。
37、为此,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在下沿同时引入多个含氮的软配位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及其聚合物。
38、乙酰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亲脂基团,它取代淀粉中羟基便得到醋酸酯淀粉。
39、也叫二氯乙酸或二氯醋酸,是一种类似乙酸的化合物,但乙基团上有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所取代。
40、研究表明,经烷基或芳基硅烷基团保护的极性单体与乙烯在催化作用下,通过共聚可以得到结构新颖的功能性超支化聚乙烯。
41、通过基团特征频率吸光度比值的统计分析,发现其比值与粘结剂主要性能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规律。
42、电辅基共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电辅基是由第四主族的元素参与组成的有机基因,而有机硫基团属于第二类电辅基。
43、这些羟基保护基团包括三苯甲基、苄基。
44、平衡吸附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提高。离聚物中磺酸钠基团含量越大,其吸附平衡值也越大。
45、应用基团贡献法计算生物高聚物及共混、共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46、结果表明,具有高度离域的共轭体系及强的吸电子和供电子基团导致分子具有大的第一超极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