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挂羊头,卖狗肉。比喻表里不一 成语出处:清·钱大昕《恒言录》第六卷:“世祖赐丁邯诏曰:‘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西眉:西施;南脸:南威。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成语出处:唐·李咸用《巫山高》诗:“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成语出处: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期虞国大夫百里奚无所作为,虞亡后入秦,辅佐穆公建立霸业。指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发挥。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楚材晋用,国土所以长嗟;秦智虞愚,贤哲为之永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秣:喂;脂:涂油脂。喂饱马,给车涂好油脂。指准备作战或准备好交通工具。 成语出处: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管窥:从管中看物。管筒所窥见的地方极小。比喻见解局限、偏颇、肤浅。 成语出处:《魏书·魏收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语本《晏子春秋·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后以“尊俎折冲”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成语出处:语本《晏子春秋·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离谓》:“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成语出处:语出《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二》:“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士,不同君所欲;见不善而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章:“吴七总想抓个奸细来‘宰鸡教猴’一下,吴坚和家剑平反对;怕闹得内部更混乱,又怕有后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欲盖弥彰。 成语出处:《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成语出处:北朝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辛攀》:“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也。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晏子春秋·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遗留下来的事业与功绩。《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成语出处:《战国策·刘向书录》:“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周礼·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夺、生、诛(责备)等权力。后因以“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赏罚生死大权。 成语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成语出处:《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优柔厌饫”。喻为学之从容求索,深入体味。语本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成语出处:语出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优而柔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成语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鹰视狼步”。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杀之性,不可亲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以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意为秋冬忧戚,春夏舒快。指四时的变化。语本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成语出处:语出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恭敬小心,丝毫不敢疏忽懈怠。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是日立政,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为了获得养育自己的条件,反而使身体受到损害。比喻得不偿失。 成语出处:《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成语出处: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应同》:“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应同》:“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成语出处:《谷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成语出处: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因噎废食。语本《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成语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成语出处: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成语出处:《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突然发生的祸患。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出处: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修诗书,兴礼乐。后引申为把旧有的修理好。把废置的利用起来。 成语出处:《汉书 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成语出处:明 谢肇淛《五杂俎 事部二》:“春秋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子羽,而其它诸子无称焉。溯流穷源,若斯之难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成语出处:据《庄子 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人或动物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亦作“瘦骨零丁”。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二六章:“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敝:破;焦:干。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恒伯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国语·鲁语下》载,春秋时文伯歜已为鲁相,其母敬姜犹纺绩不辍,歜问之,敬姜曰:“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后遂以“敬姜犹绩”为富贵而不忘根本的典实。 成语出处:《国语·鲁语下》载,春秋时文伯歜已为鲁相,其母敬姜犹纺绩不辍,歜问之,敬姜曰:“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惊叹久处安逸,不能有所作为。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睫,再乳再飞,而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后以“鹪巢蚊睫”极言细微。鹪,通“焦”。指焦螟。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公曰:‘天下有极细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睫,再乳再飞,而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曰焦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晋书·温峤传》:“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管夷吾,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相齐桓公成霸业。后来诗文中多以“江左夷吾”称许有辅国救民之才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温峤传》:“于时江左草创,纲维未举,峤殊以为忧。及见王导共谈,欢然曰:‘江左自有管夷吾,吾复何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永存。 成语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声名魂魄施于虚,极寿无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奇特、怪异的形体。 成语出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苍颉篇》不同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 成语出处:明 刘基《春秋明经 公会齐侯楚人败徐于娄林》:“今不然矣,中国之虚实在楚人目中矣!于是荆户乘广之旅,蜂合豕突以败徐于娄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成语出处: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正本清源。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时,天王之使,交驰于列国,而列国之君,如京师者绝少。夫子谨而书之,固以正列国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侈衣,华美的衣服;美食,鲜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精通》:“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驾马车疾行。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车驰人走,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不一而足”。 成语出处:《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改变风貌习俗。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义赏》:“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详细解释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dù 成语解释: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详细解释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lóu 成语解释: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详细解释
|
tǔ zhū yú zé,shuí néng bù hán 成语解释:含:衔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泽,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比喻君权旁落,则人人都要谋夺。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详细解释
| huà lóng bù chéng fǎn wéi gǒu 成语解释: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成语出处:《后汉书 儒林传上 孔僖》:“[僖与崔駰]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6回:“人人都说他无行,其实水秀才原是坐怀不乱的。”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成语出处:《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明日可以攻下。 成语出处: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故臣以为兵出沐阳,则山东指日可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作恶事而不肯悔改。 成语出处: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宣公造恶不悛,而流毒于其国若是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很早上朝,很迟退朝。谓勤于政事。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禁塞》:“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成语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九》:“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喻抓住事物的关键。 成语出处: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废:停止;食:吃。因吃东西卡过喉咙;从此就停止吃东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干。 成语出处:汉 刘向《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先识》:“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成语出处:北朝 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 前凉录 辛攀》:“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也。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成语出处: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赵春秋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