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致: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成语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成语出处:《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晏闻:汩常移质,习俗移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成语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常:一定;无常:变化不定。一会儿高兴 ;一会儿发怒;变化不定。指人的性情多变;叫人捉摸不透。 成语出处:《魏书 杨大眼传》:“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破旧的修补好,把废物利用起来。指厉行节约。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废《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也比喻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或为害尚轻的小祸害。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直谏》:“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成语出处: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极:尽头;反:转向反面。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出处:宋 朱熹《近思录》引宋 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成语出处: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上游,楚地长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衔接。 成语出处: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职方乘序》:‘吴头楚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 成语出处:《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早曰‘五羖大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晋魏颗不从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与秦将杜回战于辅氏,“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余是以报。’”见《左传·宣公十五年》。后因以“魏颗结草”表示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 成语出处:春秋晋魏颗不从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与秦将杜回战于辅氏,“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余是以报。’”见《左传·宣公十五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成语出处:《新唐书 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成语出处: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殙之地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成语出处:《周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 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成语出处:汉 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 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数:计算;胜:尽。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成语出处:《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成语出处: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书香门第”。 成语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成语出处:《关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无时得源。舍本求末,无时得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成语出处:宋 李纲《八月十一日次茶陵县入界湖南有感》诗:“巨蠹推穷付囹圄,社鼠城孤扫巢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成语出处:《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成语出处:《左传 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恰:正好。办事、说话正好达到最适当的地步。 成语出处:清 王士禛《带经常诗话》:“元倡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诸名士和作皆不触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成语出处:元 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穷途:绝路。末路:路尽头。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如今是穷途末路,举目无依。”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扔掉它未免可惜。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成语出处:唐 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劝:勉励;惩:责罚。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成语出处:晋 孙盛《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成语出处:《公羊传·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虑:思考;得:收获。在千百次的考虑中;总会有正确的时候。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成语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成语出处:《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将辞中军尉职事。晋悼公问谁可承接,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复问,又荐举其子祁午。时人因而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誉。后用为善于荐贤之典。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饱食而角力求胜。 成语出处:《列子·说符》:“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殷敬顺释文:“《韩诗外传》云:‘靡,共也。’《吕氏春秋》云:‘角,试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轻道,唯食而已,亦犹禽兽饱食而相共角力以求胜也。”一说,靡读为摩,谓以角相摩。见俞樾《诸子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秦、晋:春秋时的秦国和晋国。当时秦、晋两国世代通姻,后称两姓联姻的关系为“秦欢晋爱”或称“秦晋之缘”。形容双方关系十分和美、亲近。亦作“秦晋之缘”。 成语出处:元·向贲《醉花阴》:“秦欢晋爱成吴越,料今生缘分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成语出处:《晋书 褚裒传》:“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扶着车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成语出处:《七国春秋平话》卷上:“燕王并大臣捧毂推轮,邀乐毅上黄金台,受天子百官之礼,与乐毅挂印为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成语出处:《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成语出处: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被发:披散头发;佯:假装。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成语出处: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六卷:“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遂被发佯狂而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借指卑下的地位。 成语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成语出处: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①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 成语出处:宋·林光朝《痴顽不识字》诗:“年头月尾无一是,咄咄痴顽不识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人民安乐,国家太平。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行人之多。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九》:“张袂成阴,挥汗成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成语出处:《后汉书·承宫传》:“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俳体雪香亭杂咏》:“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人民富裕,国家强盛。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 成语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考功名》:“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揽名责实,不得虚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鲁字和鱼字、亥字和豕字在篆文中字形很相似;容易写错。把“鲁”字写成“鱼”字;把“亥”字写成“豕”字。比喻文字传抄的错误。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夸耀豪富、争强赌胜的行动。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于是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疑似》:“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成语出处: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舟:船;求:寻找;寻求。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9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出御酒三百坛,着礼部加封,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 成语出处: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成语出处: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竭:弄尽;泽:池塘;渔:捕鱼。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成语出处:《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成语出处:《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成语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皎:洁折光亮。像太阳、星星一样洁白光亮。形容十分明显。 成语出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第五卷:“春秋大义数十,皎如日星,不容遗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酒量大小,与身材高矮无关。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后晋高祖天福七年》:“他日,又宴,侍臣皆以醉去,独维岳在。曦曰:‘维岳身甚小,何饮酒之多?’左右或曰:‘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