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掘:挖。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比喻自己为自己的失败或灭亡准备了条件。 成语出处:晋 葛洪《神仙传》:“便一一以手裂坏之,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便径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壁:壁垒;营寨周围的高墙。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真实可靠的凭据。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0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是个真凭实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成语出处:《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坐在一边;观察别人的成败;即对别人的成功或失败持旁观的态度。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 成语出处: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成语出处:《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铸造一把大锉刀。借指造成大错误。错:错刀;古代币名。 成语出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昭宗天佑三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炙:烤。用火烤冰,想使它干燥。比喻事情办不到。 成语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刺骄》:“欲望肃雍济济,后生有式,是犹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由自己创始;不效法前人(作古:创始;创新)。指有所创新。 成语出处:《唐大诏令集 贞观五年封建功臣诏》:“自我作古,未必专依前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旁观别人的危难而不加救助。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志补 褚大震死》:“凶愎不孝,乡里恶之。母尝堕水中,坐视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骂而殴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成语出处:唐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自己造房子;却跟过路的人商量。比喻作事没有主见。道:道路;谋:咨询;商量。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自以为很聪明。形容轻率逞能。 成语出处:《尚书 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成语出处:《诗经 周讼 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折腰:弯腰。五斗:五斗米。为五斗米而弯腰。比喻忍受屈辱。亦作“折腰升斗”。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凿凿:确实。指确实无误,可以作为依据。亦作“凿凿有据”。 成语出处: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龚起潜为余谈之甚晰,皆凿凿可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成语出处:宋·陆游《上赵参政启》:“此蓄伏遇某官造德精微,宅心忠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也作“争强斗胜”、“争强显胜”、“争强要胜”。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计较细小出入;争竞谁上谁下。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书寄祝有道》:“人家兄弟无不义者,盖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争长竞短,渐渍日闻,以至背戾,分门割户。”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同“一相情愿”。 成语出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有人说:‘你这一厢情愿,石敢同意去吗?’”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和社会上的人没有争执。多指一种消极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封燕然山铭》:“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无宁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举:做事。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种好处。 成语出处:《晋书 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概: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槲的木棍;一概:一律。用同一个标准来评论、看待或处理。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九章 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因:循;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只凭单方面的愿望;不考虑对方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成语出处: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成语出处:宋 朱熹《伊洛渊源录》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以:拿;把;讹:谬误;错误的。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成语出处: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法不对;徒劳无功。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成语出处: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仰:依赖;鼻息:呼吸。依靠他人的呼吸而生存。比喻靠人家而生存;必然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犹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把人生当作游戏的一种生活态度。 成语出处:明 何良俊《何氏语林 排调下》:“世传端明(即苏轼)已归道山,今尚尔游戏人间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差:差错。一个念头的差错。 成语出处:宋 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必无成。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农战》:“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珍珠弹麻雀。比喻轻重颠倒,得不偿失。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医术低劣的医生误用药物而害人性命。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我有几个草头方儿,能治大病,管情医得他好便了。就是医杀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仰:抬头;愧:惭愧。抬头没有对不起天的地方。指自省没有做过不好的事;问心无愧。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指安贫守道。现也形容安于艰苦的生活。 成语出处:宋·朱熹《小学·善行实敬身》:“汪信民尝言:‘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卵:蛋;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作“以卵击石。” 成语出处:先秦 墨翟《墨子 贵义》:“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因循:迟延拖拉;坐误:坐失。指情况有了变化,还照老一套办,因而耽误了事情。 成语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4回:“照这样因循坐误,无怪有名的御史韩以高约会了全台,在宣武门外松筠庵开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办事妥当、彻底。 成语出处:明 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办事。处理事情只凭个人一时的情绪。 成语出处: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初稿》:“潜心力行,以求实得,始知曩日意气用事,刻意破除,久归平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边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或不予协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成语出处:宋 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奕棋者胜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尽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 成语出处:《论语 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心甘:乐意。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假的当作真的。信:相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信以为真,把他十分敬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怀恻隐而不忍下手。 成语出处:金近《他叫“东郭先生”》:“他下定决心,往后不再心慈手软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斩:杀头;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 梁臣传 朱珍》:“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军中有犯令者,请先斩而后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 成语出处: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指无此必要 成语出处: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山谷诗《云涛石》]全是以实形虚,小题大做,极远大之势可谓奇想高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成语出处: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城市和官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 成语出处:《宋史 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萧: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随;沿袭。 成语出处:汉 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阺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遵守规矩;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也形容拘泥保守;不敢有任何变动。循:遵守;蹈:踩;矩:方尺。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成语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二折:“则被这东坡学士相调戏,可着我满寺里告他谁,我如今修心养性在庐山内,怎生瞒过了子瞻,赚上了牡丹,却教谁人来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忍:容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来寻找瘢痕。比喻想尽办法挑剔别人的缺点。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文苑传下 赵壹》:“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 成语出处:汉 桓宽《盐铁论 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耻的事。形容蔑视对方;不愿意同行或同列。伍:在一起;作同伴。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列传》:“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成语出处: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宿:过夜。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机械地模仿,不但学不互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细微的廉洁谨慎。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宋 朱熹《答或人》:“乡原是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之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成语出处:明李贽《答耿司寇书》:“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铁,而肯效颦学步从人脚跟走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成语出处:战国·楚·尸佼《尸子》下卷:“孔子曰:‘绌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弗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行动不逾越法度。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论》:“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心直口快”。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成语出处:明 李开先《雪蓑道人传》:“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风韵,只是玩世不恭,人难亲近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非议:批评指责。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无所非议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可日渐精进,不致误入歧途。”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成语出处:《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的:靶心;矢:箭。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如是,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直拉杂摧烧之可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法;也比喻坏主意。 成语出处:浩然《艳阳天》第三章:“真没想到,他们竟会想出这样一个歪门邪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成语出处:清 梁启超《外债平议》:“就财政上以论,外债之宜借者,不过为苟安目前、挖肉补疮之计。”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丛:丛林;驱:赶。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成语出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成语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因言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无补于事。”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