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声东击西。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运筹决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郑观应《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历练而审机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蛋去抵挡石头,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一面之词”。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战,却佯输诈败,诱到北山之前,放炮为号,三面夹攻,必获大胜。”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扬威曜武”。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相貌威武。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揎拳捋袖。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夏侯玄]揎拳裸袖,径击司马师,却被武士擒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星星和月亮一起照耀,格外明亮。亦作“星月皎洁”。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行走三市,竞放花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篡魏,知其必将伐吴,忧虑成疾,卧床不起。”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
成语出处: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词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②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仪容清癯、轩昂。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表示无力反抗,或脱逃。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束手待毙”。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将皆拜伏曰:‘丞相机算,神鬼莫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趋:奔向。吉:吉利,平安。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避开凶祸灾难。亦作“趋吉逃凶”、“避凶趋吉”。
成语出处: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吾等问于高明之人,当趋吉避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倒也罢了;只是他在家里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难拘束他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斑鸠占了喜鹊的窝。比喻强占别人的地方或位置。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美酒。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同“魂飞魄散”。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四二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将皆来动问,尽皆愕然相顾曰:‘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四处征伐。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谓四处冲锋突击。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奋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来赶赵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谁或坐。”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故称。罡,北斗七星之柄。斗,北斗星。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另作好的打算。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言芒刺在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详细解释
fēn jiǔ bì hé,hé jiǔ bì fēn 成语解释: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详细解释
péi lē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成语解释: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详细解释
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成语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成语出处: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
详细解释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 成语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9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旁观别人的危难而不加救助。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志补 褚大震死》:“凶愎不孝,乡里恶之。母尝堕水中,坐视不救,有他人援之,后加詬骂而殴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掌上观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机:机会;乘:趁。有空子可钻。指客观上提供了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机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0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凭借权势,欺侮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脸上的笑容好像可以用手捧起来一样。形容笑容满面。掬:用双手捧起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削铁就像削泥巴似的。形容刀器极其锋利。
成语出处:明 范受益《寻亲记》:“纯钢打就,久炼成之;斩人无血,削铁如泥。”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心里藏着难以测度的恶意。形容用心险恶。心怀: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揣测;猜测。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心乱如麻。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施:施展。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指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第三折:“使小圣展转彷徨,无计可施。”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卒: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指没有名气不受重视的小人物。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犹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荡山,山中乃曹操屯粮积草之地。”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示例〗忽听得轰的一声,犹如天崩地塌一般。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见“同心共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以真心对待人。推:展示;诚:诚实的心意。
成语出处:《北齐书 慕容绍宗传》:“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横生此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寸铁:指短小的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受外界或内心的影响;自身的活动由不得自己;不受自己的支配。
成语出处:《宋元戏文辑佚 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当:抵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成语出处:《晋书 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将皆拜伏曰:‘丞相机算,神鬼莫测。’”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成语出处:《宋史 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违背自己心意讨好别人。
成语出处: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如用兵之茉,不惟不能沮止,乃从而附合,曲意逢迎,贻害生民,恬不知恤。”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气宇:气魄;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
详细解释
成语解释: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