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犹言芒刺在背。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同“抱薪救火”。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陶谦传》“太祖以粮少引军还”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办事万无一失。同“百举百全”。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志 周鲂传》:“鲂生在江淮,长于时事,见其便利,百举百捷。”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详细解释
|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 成语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详细解释
|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成语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详细解释
| péi lē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成语解释:赔:蚀本;折:亏损。比喻想算计别人;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详细解释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 成语解释: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只有推开密布的云雾才能看到湛湛蓝天。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极言胆大勇敢。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 成语出处:三国 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异类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成语出处:《尚书 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 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给:供给;足:满足。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 成语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喜庆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9回:“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时指隐居生活。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操《秋胡行》:“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太传》:“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言逢遇时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掌上观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选拔录用优秀的人才。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李肃、周条、石幹十一人,甄别形状。”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李肃]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以此服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针芥相投”谓相投契。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相互扶持。同“枝叶相持”。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战国,诸姬微矣……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枝附叶着”。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维]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赏罚褒贬。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机:机会;乘:趁。有空子可钻。指客观上提供了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机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0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言:语言;过:超过;越过;实:实际。原指言语不实;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现多指说话说得过分夸张、不符合实际。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勇:勇气;胆量;谋:计谋。策略。既有胆量又有计谋。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像鹤一样伸长颈子盼望。比喻盼望心切。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张既传》:“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氾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凭借权势,欺侮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脸上的笑容好像可以用手捧起来一样。形容笑容满面。掬:用双手捧起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里藏着难以测度的恶意。形容用心险恶。心怀: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揣测;猜测。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章:文章。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休:美好。美好的声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俱:都;裂:破开。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大37回:“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存心险恶。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谓居于水滨,舟行极便。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成语出处: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心乱如麻。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施:施展。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指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第三折:“使小圣展转彷徨,无计可施。”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说话行事迎合上面和意旨。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旨,甚于受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只知道置产业。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卒: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指没有名气不受重视的小人物。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綝传》:“臣伏自省,才非干国,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伤:悲伤;同情;类:同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伤。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说话行事见机迎合他人意旨。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杜恕传》:“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默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犹忘恩负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只见蒋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佥大怒,厉声骂曰:“忘恩背义之贼,有何面目见天下人乎!”拨回马复与魏兵接战。”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后以“无须之祸”谓无辜受累而遭祸。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亦作“巫山洛水”。参见“巫山云雨。” 成语出处: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自若:跟平常一样。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甘宁传》:“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头伏在酒杯和桌子间。比喻尽情欢乐,不拘形迹。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汝贪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荡山,山中乃曹操屯粮积草之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示例〗忽听得轰的一声,犹如天崩地塌一般。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同心共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当招安本部人马,同心合胆,方可归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心志一致。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详细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