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没有能敌得住的对手。指谁也抵挡不住。多形容军威极壮;锐不可当。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寸铁:指短小的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成语出处:《晋书·宣帝纪》:“三国魏正始后,司马懿与其子师昭执军政大权,屏除异己,时有‘三马同槽’之目。三马,隐指懿父子三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死了也不闭眼。指人将要死之时心里有放不下的事情。多用来形容志向或心愿未能实现;死不甘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尸:尸体;横:杂乱;遍:到处。尸体布满四野;形容死人极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袁绍传》:“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将皆拜伏曰:‘丞相机算,神鬼莫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搜:寻求;摘:选取。指抄袭他人文章的词句。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率:遵循;旧则:老法规。完全依循旧规办事。同“率由旧章”。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书 任城陈萧王传》:“万邦既化,率由旧则。”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成语出处:《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倾:倒出;荡:弄光。把全部家产都弄光了。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董和传》:“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违背自己心意讨好别人。 成语出处:宋 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如用兵之茉,不惟不能沮止,乃从而附合,曲意逢迎,贻害生民,恬不知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穷:用尽;竭尽。黩:任意;轻率。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成语出处:三国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所戒。”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轩昂:精神饱满。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我与公覆,情同骨肉,径来为献密书,未知丞相肯容纳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死后只有青蝇来吊。比喻生前没有知己朋友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倩:请;捉刀:代人执笔作文。请人代做文章。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形容恼怒到极点。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介。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七步成诗”。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亦作“七纵七擒”。 成语出处: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各处的街巷。 成语出处:《三国志平话》卷上:“[董卓]方欲兴兵,忽听得城内大喊声,闭了城门,急点军数千余人,前街后巷,罗纹结角,军兵都把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将蚌壳剖开,以取里面的珍珠。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书 秦宓传》:“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复何疑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攀:攀附;骥:好马。比喻攀附圣贤,归附俊杰。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志 吴主孙权传》:“此言之诚,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魏略 孙权与浩周书》:“当垂宿念,为之先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开诚相待。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盘绕在泥里而没有被污染。比喻人不得志但不丧失节操。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有补于事,泥蟠不滓,行参圣师。”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同“女长须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闷闷: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烦闷抑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喻犯了错误后;知道改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生命垂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成语出处:《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老生:老书生。原指老书生经常谈论的事物或观点。后泛指毫无新意的理论或老话。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成语出处: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凌:欺负。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为笑千载,皆不以义,凌上虐下故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一回:“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成语出处:语出《礼记 中庸》:“小人而无惮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依恋着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令:使;切齿:牙齿相磨切,表示极其愤恨。使人非常愤恨。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着《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坦白无私、诚恳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见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指开创帝业。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已经枯死的树又开起花来。比喻绝处逢生;亦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或指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出现的奇迹。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揖:打拱;表示欢迎。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在对敌斗争时,把家里的东西和田里的农产品藏起来,使敌人到来后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利用不上。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号曰《皇览》”裴松之注引《魏书·曹丕》:“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比喻平常的事情。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此人家筐箧中物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成语出处:《三国志 魏志 刘廙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见“口若悬河”。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坚壁:加固营垒;清野:将四野的财物清理收藏起来。加固营垒;清理收藏财物。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之不拔,路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吉祥、不幸、灾祸、幸福。 成语出处:《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纪、群:人名,陈纪是陈群的父亲。比喻累世之交情。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群传》:“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详细解释
| 成语解释: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详细解释
|